“錢少憂鬱症”不是什麼心理疾病, 而是缺錢一族借用心理學名詞進行的一番自我調侃。
得了“錢少憂鬱症”的人, 主觀上覺得自己的收入比別人低, 生活條件比別人差, 於是便產生的一種愁悶抱怨的情緒。 自從這個世界有了貧富差距, 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 都會有人患上這種“病症”, 或許, 你也是其中一員。
解析“錢少憂鬱症”
“錢少憂鬱症”的“病症”主要表現為:
1、 愁悶
由於經濟收入相對不足, 消費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 這樣就產生一種憂慮、鬱悶的情緒, 總覺得很多事情都令人發愁, 整天唉聲歎氣, 認為自己生活艱難,
2、 抱怨
認為自己活得比別人差, 覺得世界很不公平, 所以一談起經濟問題便憤憤不平、抱怨不止, 好像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3、 自卑
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 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暴自棄情緒, 不願到公眾場合參加公共活動, 不願交往, 喜歡幻想等。
這種“病症”雖說名為“錢少憂鬱症”, 但是錢少, 人不一定真的憂鬱。 世界上也有安貧樂道的窮人, 他們不覺得錢少是什麼問題;還有承認錢少是個問題, 但卻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增長財富”上的人, 他們也不覺得憂鬱。
真正會得“錢少憂鬱症”的, 其實是那些把錢少當做大問題, 並且看法和行為都很消極的人。
為什麼缺錢會讓人產生消極情緒?錢的多少和自尊心密切相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 金錢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很可能是通過“自我”產生的, 特別是與“自尊”的關係密切。 理由是, 擁有金錢的多少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就是對自己評價更高或更低), 而自我評價的高低就影響了一個人的自尊。
那自我評價是受什麼影響的呢?有心理學家認為, 人有努力使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相一致的本能, 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 你怎麼評價你自己這個人, 你就會主動去尋找和你自己的評價一致的、別人的對你的評價, 也更容易接受這些評價。
不過, 當你認為在別人身上找不到你想要的評價時, 你就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評價。 好比說, 當你發現周圍的親人朋友都認為沒錢的人可恥, 那麼,
這樣的想法就導致了自尊的降低, 導致自卑的情緒。 當你認為你即使努力想要改變現狀也很難改變時, 就可能產生自暴自棄、抱怨不止、自我封閉等等的消極後果。
如何走出“錢少憂鬱症”
不做任何心理上的改變, 也能擺脫“錢少憂鬱症”的辦法, 就是讓自己的錢多起來。 也確有研究認為, 提高收入能夠增強自尊。
假如你的錢暫時多不起來, 你也可以先調整心態。 因為研究表明, 當金錢和自尊中一方較強而同時一方較弱時, 兩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和補償。
啥意思?舉例來說, 好比周傑倫去年自導自演的電影《天臺》中, 天臺居民都很窮,
至於有錢人自尊較低時的例子也順便舉一下, 好比說, 一個半身癱瘓的有錢人在感歎“我怎麼這樣不幸啊”之後, 通常還會慶倖地想“還好我是個有錢人”, 潛臺詞是“我有錢, 即便我是個廢人, 你們也不能看不起我”。
追求錢財時, 還需懂得取捨
電影《黃海》中, 貧窮的計程車司機久南為了儘早還清因送妻子去韓國打工而借下的6萬元鉅款, 儘早去韓國與妻子見面, 竟然答應了幫一個黑社會頭目去韓國殺人的請求。 而事情的發展, 也一步步陷入萬劫不復之中:先是目睹了另一個殺人兇手殺人,
說了這麼多不是為了推薦一部電影, 而是為了說:即使缺錢, 有些事是萬萬做不得。 殺人做不得, 凡是昧良心的事, 都做不得。
假如說你掙錢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看得起, 那麼為了掙錢而去做讓人看不起的事, 這就本末倒置了, 再說, 也未必真能掙著什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