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不少人出現“苦夏”症狀, 如胃口下降、不思飲食, 進食量明顯減少, 並伴有低熱乏力、疲倦。 “苦夏”是由於氣溫高、濕度大等因素, 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引發。 輕者不會影響身體發育和健康, 夏季過去天氣轉涼後可自行緩解。
“苦夏”之“苦”, 始於胃腸。 所以, 在生活中, 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飲食習慣, 如適量飲用一些調理脾胃的茶, 如蕎麥茶和大麥茶, 從而起到緩解食欲不振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 蕎麥具有“實腸胃, 益氣力, 續精神”的作用。 蕎麥中含有大量的蘆丁、纖維素、硒及維他命等營養物質,
大麥茶中含有人體所需的17種微量元素, 19種以上氨基酸, 富含多種維生素及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膳食纖維, 不僅可以調理腸胃, 還可以幫助消化。 據《本草綱目》記載:“大麥味甘、性平、有去食療脹、消積進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熱、益氣調中、寬胸下氣、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之功。
大麥茶和蕎麥茶都屬於傳統飲品, 冷飲具有防暑降溫之功, 熱飲具有助消化、解油膩、養胃、暖胃、健胃的作用。 長期飲用, 能收到養顏、減肥之功效。
製作方法也很簡單, 把大麥或蕎麥炒製成焦黃, 食用前, 只需要用熱水沖泡2~3分鐘就可浸出濃郁的香茶。 不願意煮開的, 可以選擇用開水直接泡, 一般情況下, 泡個15分就可以喝了。 如果夏天不想喝熱的, 那就把泡好的大麥茶或蕎麥茶放進冰箱,
苦夏調理有方
苦夏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濕熱重型。 主要表現為身熱、口幹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 可採取清熱祛暑化濕的方法, 主要用藥有:荷葉、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二是氣虛型。 這類人通常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 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能和胃化濕、益氣健脾;三是氣陰兩虛型。 這類人除了有氣虛表現外, 還會出現陰虛內熱症狀, 如手腳心發熱、潮熱、盜汗、清瘦、口幹、舌質紅。 可用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益氣養陰。
預防苦夏, 要加強鍛煉。 苦夏者多半體質虛弱、脾胃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