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 每一個走過中藥鋪門前的顧客, 都能聞到一股藥物的香氣撲鼻而來, 對此深有體會。 可是現在, 中藥房再也“香”不起來了, 聯繫眼下市場上中藥令人焦慮不安的一些問題, 不禁令人深思和心痛。
司藥之痛
走過許多中藥房, 見過許多所謂“藥劑師”, 他們的實際水準令我吃驚不小。 一次我為一名面癱患者開出三劑“牽正散”, 該方中的白附子應該是起主導作用的“君”藥。 結果拿回一看, 竟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系的“附子”。 而白附子應屬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 我去詢問了幾個中藥房的司藥,
在12歲從師學醫之時, 同時還要學藥, 我的中藥學啟蒙老師王金道先生, 不僅學識豐厚, 熟讀《雷公炮製藥性賦》、《神農本草經》等藥學典籍, 而且他的炮製技藝已達爐火純青, 丸、散、膏、丹的製作水準, 堪稱上乘, 與現在的所謂“藥劑師”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 學習中醫要有師承;而學習中藥也還須師承方可。 光有理論知識, 而無實際操作技藝, 只憑“紙上談兵”, 這樣的“藥劑師”能勝任藥房工作麼?更何況眼下中藥房的“司藥”們還有不少是外行,
摻假之痛
從中藥市場上買回的中藥材摻假現象十分嚴重, 特別是貴重藥材尤其如此。 藥商對此有“清水”和“渾水”的說法, 即不摻假的叫“清水”;摻假的叫“渾水”。 如:穿山甲, 清水的每公斤4000元;而渾水的每公斤只1000元, 所謂“渾”就是摻假。 將炒過的穿山甲用鹽水浸泡, 藥材內滲入了大量的鹽, 自然它的重量也就增加了。
還有一種怪現象, 切成片劑的所謂“飲片”, 遠比沒有切片的原藥材價格要低。 因為切了片的易於摻假, 而沒有切片的則摻假十分困難, 在內行人的面前, 一眼就能看出。 如白術切了片的可以摻進木香;切片的白蚤休可以摻進白及等。
製藥之痛
許多中藥都要將其切製成飲片, 切片前大多要經過漂洗和浸泡。 由於中藥材的屬性各有不同, 很多藥材可浸泡, 如南星、半夏、烏頭、附子、馬錢子、枳實、檳榔等等;然而也有很多藥材不可浸泡, 如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等, 浸泡時間稍長, 便將其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到水裡去了, 待至浸透可切時, 已經成了藥渣。
正確的切制方法是:將上述藥材洗淨後, 立即放在竹箕上攤平, 並且蓋上麻袋片, 將清水灑在麻袋片上, 以保持藥材的濕潤,
再者, 現在中藥房裡的“藥劑師”真正懂得炮製藥材者猶如鳳毛麟角, 什麼“遵古炮製”對他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他們哪裡知道香附子用酒炒者入上焦而理胃氣;用醋炒者緩肝鬱而理中焦之氣;用童便炒者入下焦而止痛經……炮製得當的藥材, 香氣馥鬱, 離藥房20米開外, 就能聞到藥香。
揮發之痛
中藥材之所以能夠治病, 在於它的“四氣五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 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 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氣薄則發洩, 厚則發熱。 ”氣厚的藥物, 易於揮發, 即有效成分易於在空氣中溶解;就如一枝香氣撲鼻的蘭花, 將它放在室內,
像金銀花、厚樸花、菊花、薄荷葉等, 都屬氣厚味薄的藥材, 如果不放在密封容器裡存放, 一但香氣走失了, 也就失去了療效。 還有些根莖類藥材, 如黃芪、白芍、赤芍、丹皮等, 新切制時可以聞到香味, 一但飲片存放過久, 則有效成分慢慢在空氣中揮發, 冀其有效, 只是空想。
在20世紀50年代學醫時, 老師說:“黃芪是補氣藥, 最易‘走氣’, 每次切制時, 不能切得太多, 每次只切一斤, 半個月內用完, 如超過半個月, 就‘走氣’了, 成了藥渣, 應該當廢品處理掉, 不能再用。 ”可眼下的中藥材市場上, 恐怕3年前的飲片還在出售呢!
20世紀60年代以前, 凡是中藥房裡的芳香藥物, 每年都要進行一次更新。 如當歸、川芎、白芷、羌活、獨活、三奈、甘松等, 一到端午節,均要將它們碾為粉末,用紙包成一包一包的,同時還要碾些雄黃粉,包成許多小包,免費對外贈送。
這天藥鋪門前熱鬧非凡,人氣特旺。雄黃供端午節泡雄黃酒;香藥粉供姑娘和媳婦們製作香囊,佩戴在胸前,增添節日氣氛,這樣一來,既更新了藥房的藥品,可以提高藥效;又延續了民間節日習俗,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五月初六,藥鋪老闆還可以收到手巧姑娘們回贈的香囊,什麼菱角形、辣椒形和猴子形的香囊,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美不勝收。
品質之痛
過去中藥房的石斛都用的是鮮石斛,藥房將它從市場上購回,把它種在花盆裡,花盆裡不用土,只撿回一些石子,將石斛種在石子上,每天澆些淘米水,從此這花盆裡還不斷地長出新芽,春天裡還會開花,稱為“石斛蘭”,清香馥鬱。而今卻再也看不見鮮石斛了,更無緣一睹石斛蘭的芳姿,深為歎息。
記得筆者的老師王金道先生,不管什麼藥材,經他一過目,他就能說出它的產地、生長年限,是否新鮮。該用陳品的如陳皮、半夏、南星、枳殼等,年數越久越好;不該用陳品的,除礦物藥外,均不得在市場超過一年以上,超時過期的藥材,應該淘汰,這是藥店經銷商最起碼的職業道德。
一到端午節,均要將它們碾為粉末,用紙包成一包一包的,同時還要碾些雄黃粉,包成許多小包,免費對外贈送。這天藥鋪門前熱鬧非凡,人氣特旺。雄黃供端午節泡雄黃酒;香藥粉供姑娘和媳婦們製作香囊,佩戴在胸前,增添節日氣氛,這樣一來,既更新了藥房的藥品,可以提高藥效;又延續了民間節日習俗,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五月初六,藥鋪老闆還可以收到手巧姑娘們回贈的香囊,什麼菱角形、辣椒形和猴子形的香囊,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美不勝收。
品質之痛
過去中藥房的石斛都用的是鮮石斛,藥房將它從市場上購回,把它種在花盆裡,花盆裡不用土,只撿回一些石子,將石斛種在石子上,每天澆些淘米水,從此這花盆裡還不斷地長出新芽,春天裡還會開花,稱為“石斛蘭”,清香馥鬱。而今卻再也看不見鮮石斛了,更無緣一睹石斛蘭的芳姿,深為歎息。
記得筆者的老師王金道先生,不管什麼藥材,經他一過目,他就能說出它的產地、生長年限,是否新鮮。該用陳品的如陳皮、半夏、南星、枳殼等,年數越久越好;不該用陳品的,除礦物藥外,均不得在市場超過一年以上,超時過期的藥材,應該淘汰,這是藥店經銷商最起碼的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