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小青龍湯的加減

小青龍湯方後有加減法:“若渴, 去半夏, 加瓜蔞根三兩;若微利, 去麻黃, 加蕘花, 如一雞子, 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黃, 加附子一枚, 炮;若小便不利, 少腹滿者, 去麻黃, 加茯苓四兩;若喘, 去麻黃, 加杏仁半升, 去皮尖。 且蕘花不治利, 麻黃主喘, 今此語反之, 疑非仲景意。 ”

“疑非仲景意”, 本加減法有後人加入之嫌。

對臨床者來說, 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是否實用。

渴, 在小青龍湯證中經常可以見到, 多謂口渴不甚, 不喜多飲, 服小青龍湯後口渴自解, 筆者通常不去半夏, 也不加瓜蔞根。 如口渴較甚, 也許不是小青龍湯證,

或者是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筆者也不去半夏, 不加瓜蔞根。

微利, 在小青龍湯證中很少見。 如有, 用小青龍湯溫化寒飲, 寒飲去則利可自止, 似不必專治利。 而臨證中經常可以見到大便幹。 部分患者也許初診時不會訴說大便幹, 而服小青龍湯後會說:“我服藥後大便不幹了。 ”寒飲去, 陽氣行, 大腸腑氣順暢也在預料之中。 如果大便幹結較甚, 也許不是小青龍湯證, 如是, 筆者常加炒萊菔子、全瓜蔞(或瓜蔞仁), 也有加大黃者。

噎, 如理解為“飯窒也”, “塞喉曰噎”, 筆者在小青龍湯證中沒有見到。 倘把“噎”理解為咽喉不利, 小青龍湯證中則較為常見, 筆者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 或不作加減。

小便不利、下腹部脹滿, 為下焦水蓄不行, 可加茯苓, 配以桂枝化氣行水。

筆者也常用五苓散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加減治療。

喘, 在小青龍湯證中, 可作為兼證, 也可作為主症。 在後世醫家筆下, 小青龍湯為治喘名方, 也有部分醫家指出喘證慎用小青龍湯。 蓋喘證多見上實之喘和下虛之喘, 小青龍湯宜於治療上實之喘, 而不宜(甚或是禁忌)用於治療下虛之喘。

至於喘證用小青龍湯, 是否需要去麻黃加杏仁?多數醫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去掉麻黃, 如何解表?表不解, 喘如何能平?何況有一部分醫家認為麻黃具有很好的平喘功能, 麻黃為治喘要藥, 治療喘證是沒有理由去掉麻黃的。

筆者治療咳、喘、哮三病, 小青龍湯是常用方之一。 部分患者服小青龍湯後有汗出或汗出增多, 但咳喘尚未完全平復。

此時繼用小青龍湯, 咳喘可以繼續減輕, 但汗出也會逐漸增多。 於是, 很長一段時間困惑於是否該繼續使用小青龍湯, 或者是改用他方。 也曾嘗試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三拗東加味等方治療, 效果欠佳。 後跟隨馮世綸老師學習一段時間, 進一步體會到“以方治證”的臨證涵意。 麻黃的取用與否, 並不取決於是否有喘, 也不取決於主症是哪一症, 而是取決於是否有太陽病, 是否無汗。 “有汗用桂枝, 無汗用麻黃”, 這句話在太陽病的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 於是, 之後筆者用小青龍湯, 無汗者麻、桂並用, 有汗者去麻黃加杏仁, 效果頗佳。

當代醫家中, 胡希恕“治哮喘不用麻黃, 卻獨崇大柴胡湯”, 可謂獨樹一幟。 《中醫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一書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剛跟隨胡老學習,

常感到其治病用藥新奇。 一天, 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 處方中既無補腎納氣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黃, 亦無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黃, 而用了大柴胡東加味, 因而問之:‘治喘為何不用麻黃?’胡老答曰:‘因無麻黃證。 ’”

方以治證, 藥當治證, 小青龍湯的臨床加減也當以證為依准。 理論上講, 每位臨床醫生都明白這一道理, 只是在處方用藥時, 部分醫生不免被“習慣性思維”和“習慣性用藥”所影響。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