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五種頭癬臨床各型的治療方法

一、黃癬(Tinea favosa)

病因及發病機理

本病由許蘭毛癬菌引起的頭髮、頭皮、光滑皮膚、指甲等感染。 此病在過去很多, 尤其是在農村, 經大力防治, 目前已十分少見。

臨床表現

本病多在兒童期發病, 先是毛根部皮膚發紅, 繼之發出一個小膿胞, 幹後變成黃痂。 隨著皮疹擴大而黃痂相互融合, 變厚, 中央凹陷, 有毛髮穿過, 邊緣稍高如碟狀, 強行除黃痂, 其下為鮮紅濕潤糜爛面或潰瘍, 其痂中有許多真菌, 如不及時治療可有毛囊破壞, 最後形成萎縮性疤痕, 呈萎縮性禿髮。 在真菌感染同時, 常繼發有細菌感染。 損害有鼠臭味,

自覺劇癢。

治療

1.拔發治療

對損害面積在五分硬幣大小以內, 不超過3塊者, 可用平頭鑷子拔發, 然後局部塗2%碘酊, 每天1次。 過去用X線拔發適用於範圍較廣者, 現已少用或不用。

2.灰黃黴素(Griseofulvin)

10-15mg/kg一天, 分次口服, 連用4-6周, 每天洗頭一次, 局部配合用5%硫磺軟膏、2%碘酊、1%酮康唑或益康唑霜, 每1-2周理髮一次。

3、酮康唑(Ketoconazole)

體重40kg以後者, 每天200mg口服:體重20-40kg者, 每天100mg口服;低天20kg者, 每天50-70mg;連服3周, 同時局部外用10%硫磺霜, 每晚塗2.5%碘酊, 連用1-2周理髮一次。

小編提醒:放射治療頭癬可誘發癌症

二、白癬

病因及發病機理

本病主要由鐵色小孢子菌、犬(羊毛樣)小孢子菌、奧杜盎小孢子菌、歪斜形小孢子菌及雞禽類小孢子菌引起。

臨床表現

初起為局限性白色鱗屑性斑片, 其上頭髮變灰暗,

如不治療則逐漸擴大, 其周圍出現衛星樣小鱗屑斑片。 病發根部有白色套樣菌鞘, 病發常於距頭皮0.5cm左右處折斷。

治療

參考黃癬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