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老人>正文

中老年人健康保障唐樂敏

目錄:

第一章:中老年人應該服用一點唐樂敏

第二章:疑似老年癡呆請及時就醫分辨

第三章:談談老年癡呆的精神行為症狀

編者按: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約一半的老年人都將面臨著三高問題。 唐樂敏這種功能性食品可以有效的預防這種現象。 那麼唐樂敏是如何讓幫助老年人預防三高的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老年人應該服用一點唐樂敏

約50%的中老年人面臨三高問題——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 面唐樂敏(抗性澱粉)是極少的能夠同時抑制三高問題的功能性食品。

唐樂敏是一個譯名,

特指高含量的抗性澱粉, 由於含量超過80%, 而具有顯著的生理功能。 我們知道, 食物中的澱粉, 是通過澱粉酶的分解來形成血糖的, 而唐樂敏, 是一種高純度的抗性澱粉。 所謂抗性澱粉, 就是能阻止澱粉酶分解的澱粉, 這種抗性澱粉能的效降低血糖的生成, 所以唐樂敏可以用來抑制血糖升高, 早期服用可以預防糖尿病, 而發病後也能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協助控制血糖, 預防併發症發生。 但是唐樂敏同時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研究表明, 唐樂敏在進入結腸後分解, 產生的短式脂肪酸經吸收後, 能產生很多生理影響, 降低血脂作用非常明顯。 而且, 唐樂敏還有降低總膽固醇作用。 因此, 唐樂敏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客觀上有疏通血管作用, 有益於改善高血壓。 所以上, 唐樂敏是少有的同時可以抑制三高的功能性物質。

唐樂敏最初的反應, 除了控制血糖外, 多數人群都覺得排便暢通了。 便秘的改善有普遍性;反過來大便粘稠稀薄不成形的, 卻能成形。 這個是由於唐樂敏大大改善了腸道功能。 唐樂敏不能在小腸被酶解消化吸收, 所以能直接到結腸, 給結腸內的益生菌提供豐富營養, 益生菌的大量繁殖促進了腸道健康, 增加了PH值, 分解毒素, 減輕肝臟負擔。 更讓人驚奇的是, 大量研究證明抗性澱粉能夠抑制直腸癌。

40歲以上的群體, 很多人喜歡各種補品保健品, 這些可能含有激素或者複雜成分, 而唐樂敏成分非常簡單, 就是抗性澱粉,

一種特殊的具有膳食纖維特性的澱粉。 唐樂敏比普通膳食纖維有優勢的地方在於, 唐樂敏進入結腸後可以完全被結腸內有益菌利用, 而多數膳食纖維的利用度很低。 普通澱粉類在小腸消化殆盡, 使得結腸益生菌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無法維持腸道的菌群平衡, 影響腸道健康。 腸道問題困擾著很多人, 大多數人可以通過服用唐樂敏得到顯著和持久的改善。

雖然唐樂敏只是一個功能性食品, 並非藥物, 但是好處是非常大的, 對於中老年人提供的好處, 大於很多人的期望。

疑似老年癡呆請及時就醫分辨

“老糊塗”究竟是健忘還是癡呆

在臨床工作中, 筆者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 有些中老年人因為記憶力下降而擔心自己患上了“老年癡呆”,

也有一些子女一旦發現父母“老糊塗”了, 就迫不及待地帶他們就診。 在經過簡易智慧測查及必要能體檢、輔助檢查後, 筆者發現:其實他們多慮了。

也許大家會很困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 比如外出時經常忘記鎖門, 總是丟三落四, 想剄超市買東西, 可到了超市卻怎麼也想天起要買什麼東西, 甚至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超市, 如此“老糊塗”, 難道還不算是老年癡呆嗎?

與此相反!有些老年癡呆病人在出現一些早期癡呆表現時, 往往被認為是‘人老了難免會糊塗”, 是正常衰老的表現, 沒有及時就醫。 直到病人出現嚴重的精神症狀和異常行為時, 子女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日常生活中, 老年人出現記憶力下降是比較常見的,

“老糊塗”不等同於老年癡呆, 但在“老糊塗”, 確實也有一部分是早期老年癡呆或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介於老年癡呆和生理性健忘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

因此:身邊親人如果出現“老糊塗”的表現時, 既不要過於緊張, 認為一定是換了“老年癡呆”更不要掉以輕心, 認為一定是正常的衰老, 任其發展, 而是要到正規醫院作檢查, 醫生會仔細詢問病史, 明確病人除了記憶力之外, 是否還有迷路、不認識熟人等情況, 並結合系統的智慧檢查, 才能區別是老年性健忘還是真正的老年癡呆, 進而作針對性治療。

研究表明, 早期治療和干預的效果要優於在明確診斷癡呆後才進行治療的效果, 所以, 及時就醫尤為重要。

沉默寡言也有可能是抑鬱

在臨床工作中,筆者還常常遇到這樣一些老年病人。他們越來越不愛說話,社交活動也慢慢減少,好像反應總是慢半拍,總是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待在某個地方。這種情況下,家屬甚至病人自己也會擔心是不是患上了老年癡呆。經過仔細地詢問和檢查,原來是“假癡呆,真抑鬱”。

多數人對抑鬱症有較強的排斥心理,把抑鬱誤認為是癡呆的表現,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鬱症看做是自己的道德問題,所以極力否認自己的抑鬱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讓病人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積極給予家庭和社會支持,必要時還可以給了抗抑鬱藥物治療。隨著病人“真抑鬱”的改善,其所帶來的“假癡呆”。也就煙消雲散

人格變化要警惕

老年癡呆除了有我們常見的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抽象思維計算等能力下降外,有些病人還會出現一些令人難以捉摸的症狀。比如過去很有禮貌,待人熱情、大方,現在變得粗暴,待人部熱情、冷漠甚至刻薄,過去講究整潔,現在衣冠不整,東西隨處亂放;本來家境富裕,現在卻從垃圾中撿拾破瓶子藏起來…

當病人有上述症狀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他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還要看看,是否屬於老年癡呆症,及時去醫院就診,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老年癡呆是否無藥可救=治?

對於老年癡呆的治療效果,一部分人認為癡呆了就沒辦法治了,只能任其發展,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癡呆不會危及生命,洽不治意義不大,找個人照顧就行了,不必花冤枉錢。

臨床上,老年癡呆症病人中以阿爾茨海默氏病為主要類型。阿爾茨海默氏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目前發病機制並不完全清楚,用藥物延緩、逆轉疾病發展的效果一般。但是在老年癡呆症病人中,還有一部分是由於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營養不良性疾病、腦積水等造成的,在這些疾病中,有些病因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有效逆轉的。

不管導哪種類型的老年癡呆,常規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醫生可以根據個同的類型及不同的症狀(以記憶、智慧下降為上要表現的認知症狀,還是以精神行為異常為主要表現的非認知症狀),有針對性地選擇膽鹼酯酶抑制劑、腦血管擴張藥、鈣持抗劑、抗精神症狀藥物等,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記憶和注意力,改善心境和睡眠,減少精神性症狀,減少情緒亢奮和攻擊行為。另外,醫生會對家屬進行相關知識普及,指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予病人言語、智慧局面的訓練和刺激,增加病人的社會活動,並給予一定的支援。

所以說,老年癡呆絕非無藥可治,葉飛治療意義甚微。通過合理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維持或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

談談老年癡呆的精神行為症狀

總懷疑房本被偷的李老爺子

年輕時候的李老爺子可謂是一個模範丈夫,對妻子溫柔體貼,對孩於疼愛有加。可最近, 80歲的他卻經常跑到派出所報警,求民警抓走自己的兒子。這究競是怎麼回事?

李老爺子過去為人很好,忠厚老實,話不多,誰也沒見過他發脾氣:上了歲數以後,他慢慢有點兒丟三落四的,家人也沒當一回事兒。可最近這一年來,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和家人說不上兩句話就起急。更讓家人苦惱的是,他現在整天說東西找不到了,說孩子們拿他的錢,甚至懷疑兒子要偷他的房本去賣房子,懷疑兒子要把自己趕出家門,為此,兒子、女兒老伴幾反復解釋,兒子還向他發誓:李大爺剛開始還能聽,可沒過幾天又要提及此事,不管家人怎麼勸,他總是反反復複地鬧。

而且,老爺子常常是越想越生氣,三天兩頭跑去派出所報警,要求員警來把“不孝之子”給抓走。,就這樣,整個家庭被他鬧得很不安寧。

無奈之下,家人把老爺子帶到醫院作檢查。醫生發現,他不僅記憶力糟糕,理解力也很差,很多話都聽不懂,語言表達能力也大不如前,他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連常用的東西,比如牙刷、鑰匙也叫不上名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老爺子的大腦出現萎縮。由此醫生判斷,他患上了老年癡呆。

心情好卻沉默寡言的范教授

一天,范教授和老伴兒王阿姨走進精神科診室。王阿姨很苦惱,范教授現在忘性很大.經常忘拿東西,每次和王阿姨說好一件事情後,他忽然顯得很茫然,經常說“亂了亂了”,於是就大發脾氣。同時,王阿姨還發現,范教授現在不願意去老年活動站了。剛退休那陣子,他很積極的,經常去和其他老師下棋,後來不如怎麼的,他寧可坐在家裡看電腦,在電腦上玩下棋遊戲,也不去活動站,最近他連電腦也不用,每天無所事事,過去喜歡的看書、看報也很少做了,整個人更得非常沉默。王阿姨特別擔心范教授得了“抑鬱症”。

檢查發現,范教授記憶力明顯下降,剛聽過的故事幾分鐘後就想不起來,近期出門活動的細節幾乎不能準確回憶,醫生還發現,實際上,范教授的心情很好,說笑中還挺樂觀,可就是沒有主動做事的欲望,樣樣事情需要別人提醒,出主意。最終,范教授也被診斷淘老年癡呆症。

在我們身邊,類似的老人並不少見。病人往往幾年前被家人發現忘性大、不記事兒,由於大家都覺得“人老了都糊塗”而被忽視。等到病情逐漸發展,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家人很苦惱才被當做“精神病”就診。

實際上,一些特定的症狀很有可能是老年癡呆的表現,它們在醫學上被稱為“精神行為症狀”。

妄想

很多癡呆老人的疑心都很重,其中以認為別人偷了自己東西最為常見。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病人不能準確記住家裡的東西放存何處,轉而。認為是別人偷走了。如果妄想相當嚴重,部分癡呆病人會認定有人闖入家裡藏匿或偷走物品。

還有的病人認為老伴兒是冒充的。即使老伴兒天天陪著,但還是要找“自己的老伴兒”;有時甚至對“冒充者”發脾氣,動手毆打。這與病人對人物的認識、家庭關係的判斷等能力的下降有關。

另一種常見的妄想是病人認為所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因此常常試圖離開,回到所謂的真正的家中,有的老人甚至走丟。造成這種表現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對地點的辨別力差,不能記位或辨認自己的家。

還有一些癡呆老人,被送進醫院或養老院之後,由於判斷力下降,安全感缺乏,會認為自己被家人遺棄了,或者家人有陰謀才迫使他們住院,為此大發雷霆。

幻覺

在癡呆的中晚期,部分病人會出現幻覺,在家裡看到實際不在場得人,比如已經故去的親人,有的會看見“小孩”。嚴重的情況下,癡呆老人會對字說話。幻覺很容易扭曲病人理解事物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影響他們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破壞他們與家人、周圍人之間的關係。

錯認

主要表現是認為家中出現其他陌生人,周圍的人不是原來的人,不認識自己在鏡子中的影像(對著鏡子講活,如同對另外一個人一樣),把電視中的人或場景當做現實(和電視對話,看到電視中的恐怖鏡頭會逃跑、躲避)。

淡漠

半數以上的老年癡呆病人會出現對日常活動和個人儀錶缺乏興趣和關心,社交活動減少、面部表情貧乏、浯調變化減少、情感反應減弱、不關心家人等等情況。

走失

走失是病人經常出現的最麻煩的行為問題之一,給家屬和看護者帶來很大負擔,這也是病人最終到精神科就診的常見原因。“走失”這個詞涵盞了多種行為表現,

包括反復尋找家屬在哪裡、尾隨家屬或看護者、無目的地亂走、外出迷路、企圖離開家等等,這可能與病人活動過度和空間辨別力差有關。

激動亢奮

病人會出現藏東西、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打人、發脾氣、尖叫或發出怪聲等行為。這些表現與癡呆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但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各種心理的、環境的不良刺激都有可能加重這類症狀。

與病人溝通有技巧

說話要簡單明確

由於許多精神行為症狀都與病人的記憶力下降、理解判斷能力變差有關,因此,建議家屬或看護者在與病人相處時,要盡可能和他們說一些簡單的、容易理解的話。如果想派幾件事情給老人做,讓他得到鍛煉,建議一件一件地安排,切忌同時交代幾件事情,否則病人會因為記不住、理不清頭緒而感到混亂,很容易使其沮喪、發脾氣。

像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溫和

接觸老年癡呆病人,只能把他當做一兩歲的小孩子一樣去理解他,特別是病情到了中晚期,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明顯下降,甚至可能會與照料者無法正常交流。此時,照料者更應採取溫和的態度,借助一些肢體語言,如擁抱、握手等耐心地陪伴在病人身旁。不要斥責病人的一些異常行為,因為斥責很容易傷害病人的自尊,引起更多的敵意、排斥、對立。

增加與疾病有關的知識

在面對癡呆病人時,家屬最困惑的是不願相信其親人真的患了癡呆,尤其對患者出現的某些人格改變、行為異常苦惱不已。當家屬或照料者懂得更多的關於癡呆的疾病知識後,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出現異常行為的原因,不僅可以幫助病人努力爭取專業治療的機會,而且也會在照料過程中逐步調整對病人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幫助病人適應生活。

找到合適的照料技巧

患上癡呆後,病人會出現許多他們自己和照料者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其實,書本、報紙、雜誌、網路上往往都能查到相關的照料技巧資訊,比如如何調整家庭環境、如何減少安全意外等。用這些方法進行嘗試、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總會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家中老人的方法。有時候,參加癡呆家屬聯誼會,與其他家屬分享經驗也是種學習的過程。

筆者常與身邊人分享一位老人的故事。這位阿姨照顧患有癡呆的丈夫很多年,她輩子都是個說話快、脾氣急的人。為了讓老先生少發脾氣,少打人,她一點一點地讓自己改變,面對老先生,“說話不能急、做事不能催、遊戲不能逼”。就這樣,老兩口依然過著很開心的日子,經常一起唱唱歌、念念詩、拍拍手一一儘管老先生幾年前就已經說不了完整的句子子了。

結語:很多老人的都有心理問題,由於不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治療,這些疾病就會慢慢變得嚴重了。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關心家中的老人。(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心理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宋魯平,王華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沉默寡言也有可能是抑鬱

在臨床工作中,筆者還常常遇到這樣一些老年病人。他們越來越不愛說話,社交活動也慢慢減少,好像反應總是慢半拍,總是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待在某個地方。這種情況下,家屬甚至病人自己也會擔心是不是患上了老年癡呆。經過仔細地詢問和檢查,原來是“假癡呆,真抑鬱”。

多數人對抑鬱症有較強的排斥心理,把抑鬱誤認為是癡呆的表現,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鬱症看做是自己的道德問題,所以極力否認自己的抑鬱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讓病人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積極給予家庭和社會支持,必要時還可以給了抗抑鬱藥物治療。隨著病人“真抑鬱”的改善,其所帶來的“假癡呆”。也就煙消雲散

人格變化要警惕

老年癡呆除了有我們常見的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抽象思維計算等能力下降外,有些病人還會出現一些令人難以捉摸的症狀。比如過去很有禮貌,待人熱情、大方,現在變得粗暴,待人部熱情、冷漠甚至刻薄,過去講究整潔,現在衣冠不整,東西隨處亂放;本來家境富裕,現在卻從垃圾中撿拾破瓶子藏起來…

當病人有上述症狀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他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還要看看,是否屬於老年癡呆症,及時去醫院就診,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老年癡呆是否無藥可救=治?

對於老年癡呆的治療效果,一部分人認為癡呆了就沒辦法治了,只能任其發展,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癡呆不會危及生命,洽不治意義不大,找個人照顧就行了,不必花冤枉錢。

臨床上,老年癡呆症病人中以阿爾茨海默氏病為主要類型。阿爾茨海默氏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目前發病機制並不完全清楚,用藥物延緩、逆轉疾病發展的效果一般。但是在老年癡呆症病人中,還有一部分是由於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營養不良性疾病、腦積水等造成的,在這些疾病中,有些病因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有效逆轉的。

不管導哪種類型的老年癡呆,常規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醫生可以根據個同的類型及不同的症狀(以記憶、智慧下降為上要表現的認知症狀,還是以精神行為異常為主要表現的非認知症狀),有針對性地選擇膽鹼酯酶抑制劑、腦血管擴張藥、鈣持抗劑、抗精神症狀藥物等,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記憶和注意力,改善心境和睡眠,減少精神性症狀,減少情緒亢奮和攻擊行為。另外,醫生會對家屬進行相關知識普及,指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予病人言語、智慧局面的訓練和刺激,增加病人的社會活動,並給予一定的支援。

所以說,老年癡呆絕非無藥可治,葉飛治療意義甚微。通過合理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維持或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

談談老年癡呆的精神行為症狀

總懷疑房本被偷的李老爺子

年輕時候的李老爺子可謂是一個模範丈夫,對妻子溫柔體貼,對孩於疼愛有加。可最近, 80歲的他卻經常跑到派出所報警,求民警抓走自己的兒子。這究競是怎麼回事?

李老爺子過去為人很好,忠厚老實,話不多,誰也沒見過他發脾氣:上了歲數以後,他慢慢有點兒丟三落四的,家人也沒當一回事兒。可最近這一年來,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和家人說不上兩句話就起急。更讓家人苦惱的是,他現在整天說東西找不到了,說孩子們拿他的錢,甚至懷疑兒子要偷他的房本去賣房子,懷疑兒子要把自己趕出家門,為此,兒子、女兒老伴幾反復解釋,兒子還向他發誓:李大爺剛開始還能聽,可沒過幾天又要提及此事,不管家人怎麼勸,他總是反反復複地鬧。

而且,老爺子常常是越想越生氣,三天兩頭跑去派出所報警,要求員警來把“不孝之子”給抓走。,就這樣,整個家庭被他鬧得很不安寧。

無奈之下,家人把老爺子帶到醫院作檢查。醫生發現,他不僅記憶力糟糕,理解力也很差,很多話都聽不懂,語言表達能力也大不如前,他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連常用的東西,比如牙刷、鑰匙也叫不上名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老爺子的大腦出現萎縮。由此醫生判斷,他患上了老年癡呆。

心情好卻沉默寡言的范教授

一天,范教授和老伴兒王阿姨走進精神科診室。王阿姨很苦惱,范教授現在忘性很大.經常忘拿東西,每次和王阿姨說好一件事情後,他忽然顯得很茫然,經常說“亂了亂了”,於是就大發脾氣。同時,王阿姨還發現,范教授現在不願意去老年活動站了。剛退休那陣子,他很積極的,經常去和其他老師下棋,後來不如怎麼的,他寧可坐在家裡看電腦,在電腦上玩下棋遊戲,也不去活動站,最近他連電腦也不用,每天無所事事,過去喜歡的看書、看報也很少做了,整個人更得非常沉默。王阿姨特別擔心范教授得了“抑鬱症”。

檢查發現,范教授記憶力明顯下降,剛聽過的故事幾分鐘後就想不起來,近期出門活動的細節幾乎不能準確回憶,醫生還發現,實際上,范教授的心情很好,說笑中還挺樂觀,可就是沒有主動做事的欲望,樣樣事情需要別人提醒,出主意。最終,范教授也被診斷淘老年癡呆症。

在我們身邊,類似的老人並不少見。病人往往幾年前被家人發現忘性大、不記事兒,由於大家都覺得“人老了都糊塗”而被忽視。等到病情逐漸發展,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家人很苦惱才被當做“精神病”就診。

實際上,一些特定的症狀很有可能是老年癡呆的表現,它們在醫學上被稱為“精神行為症狀”。

妄想

很多癡呆老人的疑心都很重,其中以認為別人偷了自己東西最為常見。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病人不能準確記住家裡的東西放存何處,轉而。認為是別人偷走了。如果妄想相當嚴重,部分癡呆病人會認定有人闖入家裡藏匿或偷走物品。

還有的病人認為老伴兒是冒充的。即使老伴兒天天陪著,但還是要找“自己的老伴兒”;有時甚至對“冒充者”發脾氣,動手毆打。這與病人對人物的認識、家庭關係的判斷等能力的下降有關。

另一種常見的妄想是病人認為所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因此常常試圖離開,回到所謂的真正的家中,有的老人甚至走丟。造成這種表現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對地點的辨別力差,不能記位或辨認自己的家。

還有一些癡呆老人,被送進醫院或養老院之後,由於判斷力下降,安全感缺乏,會認為自己被家人遺棄了,或者家人有陰謀才迫使他們住院,為此大發雷霆。

幻覺

在癡呆的中晚期,部分病人會出現幻覺,在家裡看到實際不在場得人,比如已經故去的親人,有的會看見“小孩”。嚴重的情況下,癡呆老人會對字說話。幻覺很容易扭曲病人理解事物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影響他們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破壞他們與家人、周圍人之間的關係。

錯認

主要表現是認為家中出現其他陌生人,周圍的人不是原來的人,不認識自己在鏡子中的影像(對著鏡子講活,如同對另外一個人一樣),把電視中的人或場景當做現實(和電視對話,看到電視中的恐怖鏡頭會逃跑、躲避)。

淡漠

半數以上的老年癡呆病人會出現對日常活動和個人儀錶缺乏興趣和關心,社交活動減少、面部表情貧乏、浯調變化減少、情感反應減弱、不關心家人等等情況。

走失

走失是病人經常出現的最麻煩的行為問題之一,給家屬和看護者帶來很大負擔,這也是病人最終到精神科就診的常見原因。“走失”這個詞涵盞了多種行為表現,

包括反復尋找家屬在哪裡、尾隨家屬或看護者、無目的地亂走、外出迷路、企圖離開家等等,這可能與病人活動過度和空間辨別力差有關。

激動亢奮

病人會出現藏東西、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打人、發脾氣、尖叫或發出怪聲等行為。這些表現與癡呆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但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各種心理的、環境的不良刺激都有可能加重這類症狀。

與病人溝通有技巧

說話要簡單明確

由於許多精神行為症狀都與病人的記憶力下降、理解判斷能力變差有關,因此,建議家屬或看護者在與病人相處時,要盡可能和他們說一些簡單的、容易理解的話。如果想派幾件事情給老人做,讓他得到鍛煉,建議一件一件地安排,切忌同時交代幾件事情,否則病人會因為記不住、理不清頭緒而感到混亂,很容易使其沮喪、發脾氣。

像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溫和

接觸老年癡呆病人,只能把他當做一兩歲的小孩子一樣去理解他,特別是病情到了中晚期,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明顯下降,甚至可能會與照料者無法正常交流。此時,照料者更應採取溫和的態度,借助一些肢體語言,如擁抱、握手等耐心地陪伴在病人身旁。不要斥責病人的一些異常行為,因為斥責很容易傷害病人的自尊,引起更多的敵意、排斥、對立。

增加與疾病有關的知識

在面對癡呆病人時,家屬最困惑的是不願相信其親人真的患了癡呆,尤其對患者出現的某些人格改變、行為異常苦惱不已。當家屬或照料者懂得更多的關於癡呆的疾病知識後,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出現異常行為的原因,不僅可以幫助病人努力爭取專業治療的機會,而且也會在照料過程中逐步調整對病人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幫助病人適應生活。

找到合適的照料技巧

患上癡呆後,病人會出現許多他們自己和照料者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其實,書本、報紙、雜誌、網路上往往都能查到相關的照料技巧資訊,比如如何調整家庭環境、如何減少安全意外等。用這些方法進行嘗試、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總會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家中老人的方法。有時候,參加癡呆家屬聯誼會,與其他家屬分享經驗也是種學習的過程。

筆者常與身邊人分享一位老人的故事。這位阿姨照顧患有癡呆的丈夫很多年,她輩子都是個說話快、脾氣急的人。為了讓老先生少發脾氣,少打人,她一點一點地讓自己改變,面對老先生,“說話不能急、做事不能催、遊戲不能逼”。就這樣,老兩口依然過著很開心的日子,經常一起唱唱歌、念念詩、拍拍手一一儘管老先生幾年前就已經說不了完整的句子子了。

結語:很多老人的都有心理問題,由於不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治療,這些疾病就會慢慢變得嚴重了。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關心家中的老人。(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心理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宋魯平,王華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