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腦癱兒的康復訓練法和分型依據是什麼

腦癱是一種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 嚴重的危害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醫學上, 治療腦癱的方法有很多, 但是, 只是僅靠藥物治療, 起的作用也並不大, 那麼, 有沒有腦癱兒可以做的一些康復訓練呢?下面, 我們來瞭解一下。

1。 對於小兒翻身(滾)不好的康復訓練方法

翻身主要靠頭有力的挺起, 肘的支撐和身體扭轉充分來完成。 使小兒仰臥或側臥在大毛巾、大浴巾、吊床上, 使之傾斜翻身。 仰臥位, 向反對側充分屈曲一側膝關節, 或向反對側伸展上肢, 直到能翻過來。 對肢體緊張兒童, 先將他後臀抬離地面,

用手握其手足卷成像個球, 從一邊滾向另一邊, 使他的身體放鬆, 可左右翻滾。 訓練他從側臥位翻身, 活動他的腿, 扭動他的身體。 同時握住前臂, 鼓勵他轉頭並將前臂轉過來。

2。 對於小孩子不會向前爬的訓練方法

選容易回轉的場地, 使之俯臥, 將玩具離開他擺放, 叫其用一隻手去抓, 如果同側下肢不能屈曲, 要幫助進行。 開始時擺晃玩具逗引, 再調向反方向叫他捉 取。 翻身完了時, 輕輕按體, 來限制其移動。 如能完成腹爬動作後, 拉長距離, 用發聲玩具或活動玩具引逗, 作伸手捉取遊戲。 能爬動時, 移動玩具向前, 並幫助其屈曲膝部, 叫小兒蹬幫助者手掌, 來向前爬進。 緊緊握住足跟, 足尖向外的使下肢外旋, 誘發其屈曲。 接著用手掌頂足底叫他強蹬,

相應的兩肘交替的前進。

3。 對於小孩不會邁步的訓練方法

訓練小兒各方的支援反應, 可從後邊輕輕支持膝部, 向前、後、左、右大的擺動, 使身體保持平衡。 並訓練足跟能移動, 站時立穩足跟著地。 立位平衡的練習, 前移時重心在足跟, 後移時抬起足尖, 保持平衡。 邁步時, 體重先移向一隻腳而破壞了平衡, 使另一隻腳邁出一步。 所以先要有一條腿承擔體重的準備, 重心前 移, 同時另一腳邁出。 步行時反復練習, 也要訓練向側方、後方邁出。

新生兒腦癱的分型依據是什麼

一、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以不隨意運動為主要特徵, 也有人稱之為不隨意運動型。 有新生兒窒息、核黃疸病史者大多為手足徐動型腦癱。 其病變以大腦深部基底核、錐體外系部分為主。

患兒多表現非對稱的不自然姿勢, 動作欠靈活、不完整, 表現為與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延全身動作。 安靜時不隨意運動消失, 一旦精神緊張或想幹點什麼時就出現。

二、強直型(強直僵硬型):強直型是針對痙攣型中一組有四肢呈僵硬狀態的患者而言。 其伸張反射呈特殊亢進狀態, 有時難以嚴格區別。 做被動運動時, 其四肢無論屈伸都有抵抗, 給人以彎鉛管、搬齒輪那樣的感覺。 腱反射表現為正常或減弱。 痙攣型和強直型共同的傾向為常常伴有智慧、情緒、語言等障礙, 以及癲癇、斜視、流涎等。 不少患者需要手術。

三、痙攣型:肌張力增高是本型特徵。 一般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腦性癱瘓,

占腦性癱瘓患兒的 60%~70%。 隨著成長而發生關節攣縮變形, 起立行走兩腿呈交叉體位。 足部可見尖足, 尖內足、外翻, 膝關節的屈曲攣縮, 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等改變。 上肢可呈手關節掌屈、拇指內收、指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肘關節屈曲等異常肢位, 以致攣縮變形。 臨床檢查可見錐體束征。

康復訓練只是一種輔助工作, 因此, 不要斷了藥物療法。 以上是關於腦癱患者康復訓練的一些講解, 相信您也已經通過閱讀對其有所瞭解了, 希望我們的這些總結, 能對您孩子的康復有所幫助。 最後, 祝您的寶貝早日康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