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敷可擴張血管, 加快血流, 使肌肉、肌腱、韌帶鬆弛。 可解除因肌肉痙攣、強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胃腸痙攣、腰肌勞損等)。 增加血液迴圈, 加速滲出物的吸收, 促進炎症的消散, 有消炎退腫的作用, 還可解除因腸脹氣引起的疼痛以及尿瀦留等。
(1)熱水袋法(幹熱敷法)常用于解痙、鎮痛、保暖。 將冷、熱水共同倒入搪瓷罐內, 要求水溫為50℃(以水溫計調節較為準確), 然後灌入熱水袋內, 灌入量為熱水袋容量的1/2~2/3, 逐出袋內空氣, 擰緊塞子, 擦乾後倒提熱水袋是否漏水, 最後裝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 放於病孩需要部位。 無熱水袋時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膠壺(瓶)代替,
對嬰幼兒施熱時, 溫度要控制在50℃之內, 並應多包一塊大毛巾或放於兩層毯子之間。 經常觀察放置熱水袋部位, 防止燙傷。 如有皮膚紅腫, 應立即停止使用, 並在局部塗凡士林保護皮膚。 臟器出血, 軟組織挫傷、扭傷或砸傷初期(前三天)忌用熱敷。 急性腹痛診斷未明前不宜熱敷。 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化膿、皮膚濕疹、細菌性結膜炎均禁忌熱敷。
(2)濕熱敷法 常用於消炎、鎮痛。 將橡膠單(或塑膠布)和毛巾墊在濕熱敷部位下麵, 以免弄濕衣服、被褥。 在需要熱敷的皮膚局部塗以凡士林(或塗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