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腹肉多 多半跟脾胃濕熱有關

生活中, 很多人都會有如下困擾:小腹肉多;成人痘;大便不暢;常犯酸水;口幹口苦;舌苔肥膩;渴不欲飲;口甜粘濁;納呆噁心;身重肢倦等症狀, 中醫認為, 這多半是脾胃濕熱。 機體由於脾胃運化受阻, 使得濕與熱蘊集在脾胃當中並致使脾胃虛弱, 從而引發脾胃功能失調, 出現如上症狀。 本文即以脾胃濕熱的病理病因為主體進行論述。

飲食不節、濕邪入侵可致脾胃濕熱

在中醫中, 脾胃濕熱又被稱為中焦濕熱, 常可由飲食不節、濕邪入侵所致。 脾胃濕熱, 顧名思義, 即濕、熱蘊集脾胃當中, 使得脾胃運化受納失健失職,

從而引發脾胃功能失調, 除了飲食不節, 外感濕邪, 很多原因都可引起脾胃濕熱證, 如長期過食肥甘、情緒不良等都可造成機體脾胃濕熱。 脾胃虛弱, 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 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和滯久則化熱, 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長。 具體臨床症狀有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 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 舌苔黃膩, 脈濡數。 脾胃濕熱雖為中醫名詞, 但在西醫臨床上亦可常見其蹤跡, 它與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密切相關, 其中以消化系統疾病最為常見, 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均與脾胃濕熱密切相關。
具體詳述如下:

1、飲食不節

萬病始於口, 飲食不節是造成脾胃濕熱的主要原因, 如今萬事講究效率, 就連我們最切身的飲食也變成了分分鐘解決的事情, 飲食中的食療因素、養生因素根本容不得我們去深思與細想, 飽腹、獵奇、依賴成了我們所謂的“享受美食”, 長期吃速食、宵夜、冷飲、酒精等使得我們的脾胃越來越弱化, 難免濕熱入侵。 所謂“飲食自倍, 脾胃乃傷”, 長期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 也是最常見的病因。

此外, 經常喝酒、無規律飲食、飲食不乾淨、常食肥膩甜食等都可以傷及脾胃, 造成脾胃濕熱, 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 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 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 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

肥甘厚味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 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 胃雖喜潤惡燥, 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 食物先由胃納, 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 脾與胃共為中土, 生理上協調合作, 共同完成納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響, 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 故稱脾胃濕熱證。

2、外感濕邪

小編可謂是外感濕邪導致脾胃濕熱的親歷者, 也體驗到了其給身體帶來傷害, 所以廣大朋友一定要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不要長期處於潮濕陰熱的環境中。 中醫中對脾胃的介紹非常的有趣和合理, 其將脾稱為濕土, 胃稱為燥土, 前者為受濕之區, 最怕濕邪;後者喜潤惡燥,

卻很容易患陽熱之邪。 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 如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便可形成濕熱。 正如薛生白所雲:“太陽內傷, 濕飲停聚, 客邪再致, 內外相引, 故病濕熱。 ”同時外邪犯肺, 胸悶咳嗽, 氣機升降失常, 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 致濕從內生, 鬱而化熱, 形成濕熱。

3、情緒不良

《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脾胃者, 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脾胃主受納運化, 在志為思, 如果一個人長期情緒不良, 思慮過度, 勢必會影響脾胃之功能, 長此以往, 也可能造成脾氣鬱結, 造成脾胃濕熱。 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 過度思慮, 情志不暢, 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 即“土得木而達”。 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

脾升胃降失調, 脾失健運生濕, 濕鬱化熱, 濕熱乃成。

結語:正所謂“內傷脾胃, 則百病叢生”,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狀況。 不僅如此, 其還與我們大家都關心的肥胖、長痘等形象問題密切相關。 通過此文,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護好我們的脾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