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雲:飯後食物停胃,
必緩行數百步,
散其氣以輸於脾,
則磨胃而易腐化,
《蠡海集》曰:脾與胃俱屬土,
土耕鋤始能生殖,
不動則為荒土矣,
故步所以動之。
《琅嬛記》曰:古之老人,
飯後必散步,
欲搖動其身以消食也。
故後人以散步為逍遙。
散步的時間很隨意,
何時都可以,
但是最佳時間應該選擇在飯後,
這是因為飯後食物會停留在胃中,
如果緩行數百步就可以幫助胃更好地受納水穀,
並將腐熟後的水穀輸送到脾,
使食物得到進一步的消化吸收,
然後輸送到全身。
《蠡海集》講:脾與胃都屬土,
土地一定要經過精心耕鋤,
莊稼才能長得好;不耕作則為荒土,
荒土是長不好莊稼的。
所以散步就如同在幫助脾胃耕作一般,
脾胃運化好了,
食物消化得好,
也就容易吸收得好,
人的身體就會健壯。
簡言之,
就是
飯後散步有助於消化。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講:“飲食後應慢行數百步,
以手按摩腹部數百遍,
以消食暢氣,
不但使人能食且百病不生,
有所修為而精神愉快。
”古時的老人飯後都有散步的習慣,
通過散步來幫助消食。
所以後人將飯後散步稱為“逍遙”。
逍遙,
逍遙,
也就是很舒適的意思,
消化好了,
人自然是很舒適的。
民間有句俗語“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飯後是否立即散步呢?現代研究表明,
飯後散步,
不宜吃完飯馬上走,
而是應在進餐30分鐘後進行,
因為這個時候胃的消化已經基本完成,
胃對血液的需求量降低,
散步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