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區域, 在這個區域內是很自我的, 不願意被打擾, 不願意被push, 不願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談, 不願意被人指責, 不願意按照規定的時限做事, 不願意主動的去關心別人, 不願意去思考別人還有什麼沒有想到。 這在學生時代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有時候這樣的同學還跟“冷酷”“個性”這些字眼沾邊, 算作是褒義。 然而相反, 在工作之後, 你要極力改變這一現狀。 否則, 你會很快變成雞尾酒會上唯一沒有人理睬的物件, 或是很快因為壓力而內分泌失調。
在會議上, 一個停留在心靈舒適區域的人會消極的聽取領導的話語, 消極的待命, 很死的完成上級交給的事情, 但從來不關心此事以外的任何事情, 更不會想到多做一步, 讓接下來的別人的工作更加容易上手。 而敢於打破這個舒適區域的人, 敢於在適當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不理解, 並在得到上級認可和指點之後把手頭的工作儘快的完成, 並隨時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調整。 (注意:永遠不要等待別人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這是典型的前者)
在工作上, 當前者遇到一名新的同事,
在聚會上, 前者總是等待別人發言, 並喜歡私下裡評論對方的言語;如果這個桌子上沒有人發言, 那直到用餐結束, 也沒有人認識你。 而後者是勇敢的和一同吃飯的開始介紹和閒談, 這看起來很困難, 有時候會有失面子, 但往往你會發現, 對方是多麼希望能和你說幾句話。
以上只是很小的幾個例子, 但是要說明的是, 大學生在走出校園的同時就要在工作上把校園中的“隨意性”從身邊趕走, 儘早的沖出自己的舒適區域, 開始做好和這個社會交流的準備。
第二:不要把“好像”:“有人會……”:“大概”:“晚些時候”:“或者”:“說不定”之類放在嘴邊。
我十分痛恨聽到的一句話是:“我晚些時候會把這個檔發給所有的人”;因為這往往預示著我必須時刻提醒他不要忘記。 同樣, 以下這些言辭也會讓人覺得厭惡至極:
“到時候有人會把那些東西都準備好”
“大概是明天”
“明天或者後天客戶會過來拜訪”
“好像他說……”
一般是人都會這樣說話的, 因為這樣第一給自己留下了廣闊的餘地, 第二也不會給別人造成很大的壓迫感, 好像什麼事情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似的。 說實話大學裡面再用功的人都有一半是混的。 一個人要麼是在課堂上是混的, 要麼下課之後是混的。 兩個都沒有帶有混的色彩的人,
有一個寓言故事, 一隻小老鼠剛剛出世不久, 老鼠媽媽問小老鼠:你現在能看見了嗎? 小老鼠說:能。
似是而非的應答往往一樣會暴露出你更多的弱點。 可能是以下中的一個或幾個:
1.你之前沒有想到這個工作, 或者一直在拖延。
2.你沒有責任心, 認為這些並不重要。
3.你應付上級。
4.你不敢說真話。
5.你喜歡逞能, 答應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6.你不能獨立工作。
當你的上級在以上選項中懷疑的時候, 潛意識中你已經同時具備了以上所有的弱點了。
相反的看來, 這樣的回答, 總是讓上司惱火。
第一, 他的問題沒有得到回答, 只是起到了提醒你的作用。
第二, 他依然需要記住提醒你, 因為他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已經落實了工作。
第三,他不知道有多少你已經做了的事情中,都是這樣沒有落實的。(這點非常致命)
第四,往往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上司自己的計畫不得不被耽擱或推遲或不能給出明朗的結束時間。
所以——
甲問:你什麼時候能把要這個漏洞修好?
乙說:我已經通知他們了,他們大概明天就會來修的。
一天后
甲問:維修公司什麼時候回來,你找的是哪家維修公司?
乙說:好像他們說安排不出人來,如果可以的話,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下午就能過來。
一天后
甲問:漏洞怎麼還沒有修好?
乙說:我晚點再問問他們。
甲說:今天下午之前不解決,明天不用來上班了。${FDPageBreak}
第三:不要拖延工作
很多人喜歡在學習和玩耍之間先選擇後者,然後在最後時間一次性趕工把考試要複習的東西突擊完成。但是在工作中請不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因為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容不得你“突擊”。又或者,當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實施的時候,你的領導已經看不下去,自己去做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往往我們總是想把事情從頭到尾全部想好了,才開始走第一步——就摔倒了。
舉個例子: 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給我一個喜歡的女孩子打電話的時候,想像了各種情況——1,她接電話的時候在做作業。2,她在做作業,她媽媽接的電話。3.她也很無聊,很想找人說話。4.她正在被父母訓斥。 5.她正在想另外一個男孩。6.她父親接電話。 7.她家正好來了什麼親戚,親戚接了電話。 8.她接了電話,但父母就在身邊,說話不方便……等等等等。我整整想了一個下午,想好了各種情況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的策略。然後勇敢的拿起電話機,按下了那幾個按鈕。結果——她不在家。
所以,當你徘徊不前而手足無措的時候,你要意識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徘徊是因為害怕這個事情可能發生的後果需要自己承擔或應付。工作的時候需要一種起碼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管下一步是什麼狀況,我都能把它引導到我需要的那條線上去的。另外,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時間,如果不知道,就趕快求助,或想辦法,苦惱和憂慮會給你更多的壓力也會把剩下的時間蠶食殆盡。
另外,警告一下:永遠不要想,我知道了,先把上級派的事情放一下,等這集《越獄》看完再說。——90%的情況下,你會忘記,或者來不及,因為這件事需要比你原先想像要更多的時間。說做就做,一直是很好的習慣。
第四:不要認為理論上可以實施就大功告成了!
這點太重要了,往往當真正實施的人開始做了才會發現計畫完全等於鬼話。如果不親自實踐,做計畫的人會早晚被實施的鄙視。永遠需要提升自己的辦實事的能力,而不是空談。
首先,如果你是做辦公室工作的,或者做策劃和計畫的。請千萬不要把你自己都認為不太可能或者很難做到的事情,讓別人試試看。比如,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在人流量很少的地方舉辦露天歌唱會。這會讓執行的人覺得你在玩他,拿他做實驗。沒錯,理論上,在任何地方都能舉辦歌唱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執行的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其次,和執行的人討論你的安排。比如,新來的你的下屬,你可以安排她坐在任何地方,但是如果那是一個很難和大家接觸的角落,這可能比你什麼都不安排更差。的確,理論上一個人要坐下來,需要的只是空間。但事實上遠遠不止那些。
再次,不要奢望一切會隨著你的計畫進行。理論上這個會議會持續兩個小時,但是,這是“不考慮在開場後的30分鐘全場都在調試話筒”,或者“場下沒有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的前提下的狀態。 大學生已經習慣了把事情做到 "理論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了。 論文,ppt講演,考試,辯論賽…… 這些校園智商大比拼,都是教我們如何完美的做好“紙上談兵”的功夫。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像的弱。
如果你是在學校的學生,測試一下自己,能否能搞定以下這些狀況:
1.學校要製作一套校服,由你去尋找供應商,砍價,至少有三家公司的報價。
2.學校保安抓住一個學生偷竊,怎麼處理?
3.學校的一個很重要路段的路燈壞了,你能否讓它三天內繼續亮起來。
4.食堂需要請一位元專門燒清真菜的廚師,一周內到崗位。
當你開始思考以上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思路和“看過去兩年這個公司的業績趨向,做出一個下個季度的市場策劃方案”要相差極大 因為他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已經落實了工作。
第三,他不知道有多少你已經做了的事情中,都是這樣沒有落實的。(這點非常致命)
第四,往往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上司自己的計畫不得不被耽擱或推遲或不能給出明朗的結束時間。
所以——
甲問:你什麼時候能把要這個漏洞修好?
乙說:我已經通知他們了,他們大概明天就會來修的。
一天后
甲問:維修公司什麼時候回來,你找的是哪家維修公司?
乙說:好像他們說安排不出人來,如果可以的話,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下午就能過來。
一天后
甲問:漏洞怎麼還沒有修好?
乙說:我晚點再問問他們。
甲說:今天下午之前不解決,明天不用來上班了。${FDPageBreak}
第三:不要拖延工作
很多人喜歡在學習和玩耍之間先選擇後者,然後在最後時間一次性趕工把考試要複習的東西突擊完成。但是在工作中請不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因為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容不得你“突擊”。又或者,當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實施的時候,你的領導已經看不下去,自己去做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往往我們總是想把事情從頭到尾全部想好了,才開始走第一步——就摔倒了。
舉個例子: 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給我一個喜歡的女孩子打電話的時候,想像了各種情況——1,她接電話的時候在做作業。2,她在做作業,她媽媽接的電話。3.她也很無聊,很想找人說話。4.她正在被父母訓斥。 5.她正在想另外一個男孩。6.她父親接電話。 7.她家正好來了什麼親戚,親戚接了電話。 8.她接了電話,但父母就在身邊,說話不方便……等等等等。我整整想了一個下午,想好了各種情況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的策略。然後勇敢的拿起電話機,按下了那幾個按鈕。結果——她不在家。
所以,當你徘徊不前而手足無措的時候,你要意識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徘徊是因為害怕這個事情可能發生的後果需要自己承擔或應付。工作的時候需要一種起碼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管下一步是什麼狀況,我都能把它引導到我需要的那條線上去的。另外,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時間,如果不知道,就趕快求助,或想辦法,苦惱和憂慮會給你更多的壓力也會把剩下的時間蠶食殆盡。
另外,警告一下:永遠不要想,我知道了,先把上級派的事情放一下,等這集《越獄》看完再說。——90%的情況下,你會忘記,或者來不及,因為這件事需要比你原先想像要更多的時間。說做就做,一直是很好的習慣。
第四:不要認為理論上可以實施就大功告成了!
這點太重要了,往往當真正實施的人開始做了才會發現計畫完全等於鬼話。如果不親自實踐,做計畫的人會早晚被實施的鄙視。永遠需要提升自己的辦實事的能力,而不是空談。
首先,如果你是做辦公室工作的,或者做策劃和計畫的。請千萬不要把你自己都認為不太可能或者很難做到的事情,讓別人試試看。比如,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在人流量很少的地方舉辦露天歌唱會。這會讓執行的人覺得你在玩他,拿他做實驗。沒錯,理論上,在任何地方都能舉辦歌唱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執行的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其次,和執行的人討論你的安排。比如,新來的你的下屬,你可以安排她坐在任何地方,但是如果那是一個很難和大家接觸的角落,這可能比你什麼都不安排更差。的確,理論上一個人要坐下來,需要的只是空間。但事實上遠遠不止那些。
再次,不要奢望一切會隨著你的計畫進行。理論上這個會議會持續兩個小時,但是,這是“不考慮在開場後的30分鐘全場都在調試話筒”,或者“場下沒有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的前提下的狀態。 大學生已經習慣了把事情做到 "理論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了。 論文,ppt講演,考試,辯論賽…… 這些校園智商大比拼,都是教我們如何完美的做好“紙上談兵”的功夫。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像的弱。
如果你是在學校的學生,測試一下自己,能否能搞定以下這些狀況:
1.學校要製作一套校服,由你去尋找供應商,砍價,至少有三家公司的報價。
2.學校保安抓住一個學生偷竊,怎麼處理?
3.學校的一個很重要路段的路燈壞了,你能否讓它三天內繼續亮起來。
4.食堂需要請一位元專門燒清真菜的廚師,一周內到崗位。
當你開始思考以上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思路和“看過去兩年這個公司的業績趨向,做出一個下個季度的市場策劃方案”要相差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