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白領養生>正文

換個角度看爭吵 瞭解你身邊的堅果型人群

人際交往中, 有一種“堅果型”的人, 他們一邊慨歎人心不古、真情難覓, 一邊卻比誰都更加吝嗇, 將自己牢牢包裹在帶刺的殼中, 以此來對抗傷害與攻擊。 這樣的人往往很可憐, 因為世界對他們來說, 處處都是危險, 人人都是敵人, 社交活動毫無快樂可言。 可是, 假如換個角度看看, 他們一定會發現, 其實很多的“攻擊”並非敵意, 只是別人在向他們傳遞某種訊息、表達某種需要而已。

情景一 亂放冷箭出於防禦

星期一早上開公司例會的時候, 主管要求大家就某個提案發表自己的意見, 你想客觀地表達一點不同看法,

可沒等你講完, 就聽見提案人不陰不陽地說:“我覺得這樣的討論不應該讓什麼人都參加, 有的人才來幾天啊, 就想冒充專家了!”你氣得一時語塞, 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就事論事, 她卻要這樣攻擊你。

點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類似的“想不通”的事情:明明沒打算跟別人對立, 卻偏偏有人要專門站到我們的對立面去, 有一搭沒一搭地向我們“亂放冷箭”。 這種時候, 我們常以為他們又強悍又無禮, 於是要麼以牙還牙地回擊, 要麼敬而遠之地回避, 無法與他們建立輕鬆正常的關係。 然而, 如果有機會深交, 我們會發現:其實, 在他們強悍的外表之下, 有著比別人更加脆弱的心靈。 換個詞想想看:

不是“攻擊”, 是“防禦”——其實脆弱而敏感的他們,

並不是真的想要攻擊誰、傷害誰, 只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怕受傷, 所以才會在感覺到威脅的時候, 用“攻擊”來防衛自己而已。 所以說, 與他們緩和關係的最佳辦法, 不是反擊或回避, 而是理解和包容。 想想看, 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接近脆弱的心靈呢?

情景二 怪話連篇只因撒嬌

你答應老公說每個月跟他回去看望公婆一次, 可是, 生性活潑的你有一大堆“狐朋狗友”密切往來著, 隔三差五地總要小聚一番, 所以難免有時食言。 老公沒有責怪你, 可是每次你興致勃勃地梳妝打扮完畢後, 他不是嘲笑你的髮型古怪, 就是埋怨說房間太亂。 你很生氣, 懷疑他是不是有了二心, 否則為什麼總要來攻擊糟蹋自己。

點評:有的時候, 身邊的人會突然頻頻拿我們“尋開心”, 作為攻擊的物件。 表面上看起來很像調侃, 但我們聽了心裡總有點不是滋味, 因為他們的言詞之間似乎總有些損人的意味, 讓人不那麼舒服。 稍不注意, 也許就會戰火連綿。 換個詞想想看:

不是“攻擊”, 是“提醒”——那些常常對我們“怪話連篇”的人, 其實潛意識中, 只是想提醒我們:不要忽略了他或她內心的某種特別需要哦, 否則大家都不會很開心!

情景三 吵架指責弱勢心理

阿姨臨出國前, 將讀高中的表妹託付給你照看。 你唯恐表妹貪玩惹麻煩, 所以恨不得拿根繩子把她綁在自己身邊。 可是表妹非但不感謝你, 反而三天兩頭跟你吵嘴, 指責攻擊你是“八婆”、“拿著雞毛當令箭”。

你簡直被她傷透了心……

點評:在人際關係中, 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有種本能的逆反心理:你要我向東, 我就偏要向西。 可是, 胳膊擰不過大腿, 大局當然總是掌握在當權者手裡, 而弱勢人群唯有通過不斷地攻擊和否定當權者, 才能獲得某種阿Q式的平衡。

換個詞想想看:不是“攻擊”, 是“反抗”——不是別人真的那麼討厭我們、想要傷我們的心, 而是我們的某些做法讓別人感到壓抑和不解, 因此通過指責來反抗罷了。 更多的時候, 我們甚至可能只是一隻替罪羊、一個出氣筒, 那些指向我們的攻擊其實本來另有所屬。 既然如此, 為什麼不嘗試一下瞭解對方到底為什麼要反抗、又究竟想要反抗什麼呢?

情景四 嘴不饒人不懂表達

你的老搭檔善良勤奮,

什麼都好, 但不知為什麼, 就是一張嘴老是不饒人, 每天不是說這個不好, 就是講那個太爛, 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似的。 你很擔心這樣下去自己也變成一個“怨婦”, 但又不知該如何制止他的攻擊行為。

點評: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 因為有不少的家庭在代代相傳地製造這樣的“特產”——從父輩的父輩開始, 一家人彼此就習慣了把攻擊當作溝通的唯一方式。 不幸繼承了這份“遺產”的人, 除非有人特別點撥, 否則不會意識到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供選擇。 換個詞想想看:

不是“攻擊”, 是“表達”——如果可憐的他或她只學會了“攻擊”這樣一種表達方式, 那麼, 讓我們來嘗試教會他們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吧——如果他攻擊公車的司機, 那麼他其實只是想表達對交通狀況的不滿而已。以此類推,我們將成為他們最感激的人!

那麼他其實只是想表達對交通狀況的不滿而已。以此類推,我們將成為他們最感激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