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
2 . “蜂蜜加醋”減肥, 缺乏足夠的科學實驗依據;
3. 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 才是減肥的重點措施。
香港歌星陳慧琳在接受一個節目專訪, 被問到為什麼身材保持得如此苗條時, 她的回答頗令我感到意外:“我不吃主食, 每餐飯只吃菜, 再就是水果蔬菜作補充。 ”後來, 有報導說劉德華也很少吃米飯、饅頭等主食, 僅吃些炒菜。 恰巧最近看新聞又發現, 48 歲的大帥哥費翔之所以“歲月不留痕”, 養生之道的最大“秘訣”是堅決不吃米飯、饅頭、麵條、麵包等主食, 只吃些炒菜、果蔬之類,
對於我這個從小就被灌輸“吃飯只吃菜, 害病身子壞”的主食派來說, 頗感不可思議。 週末, 我學著明星們的方法, 把過去必吃的米飯或饅頭全請出餐桌, 僅大嚼大咽炒菜。 飽餐一頓後, 雖感到缺點什麼, 但畢竟從吃上也“追”了一次星。
吃完看電視, 誰知沒多久, 肚子就提出了“抗議”。 哎呀, 不好 ! 我一邊疾速地上廁所一邊後悔:這明星不吃主食, 能保持體形, 咱這小老百姓, 一頓不吃主食, 肚子就受不了。 看來想瘦身, 要付出的代價不小……
營養師點評:以不吃主食控制體重來保持身材, 有效果也有風險, 就是說, 既有機會保持好身材, 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糖作為三大供能營養物質之一, 給機體提供超過 70% 以上的能量,
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要消耗能量, 而能量最終來自食物。 人體消化並利用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時, 可產生或儲存能量。 糖類進入人體, 成為最大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主要在體內儲存能量, 而蛋白質的作用是合成身體的各種功能物質, 如細胞結構、各種酶、抗體、激素等, 幾乎不用於能量代謝。 但是, 不吃主食會出現身體能量供給不足的風險, 從而導致體力、思維、活動能力等下降。
主食攝入減少的另一個不利方面是饑餓感增強, 飽腹感下降, 導致脂肪、蛋白質的攝入比例增加。 我們知道脂肪是引起肥胖的更可怕因素, 脂肪比例長期過高, 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甚於糖類。 因此,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 是不主張以不吃主食來減肥的。
讀者也許會問:照這樣說, 那些明星們不是個個都面黃肌瘦、奄奄一息?
其實也沒那麼嚴重, 不吃主食, 只吃炒菜和蔬菜水果也能維持身體的基本需要, 只是付出代價大小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 糖類並非身體的必需營養物質, 因為在人體內,
但這種做法是要付出代價的。 首先, 大腦和神經組織的能量完全來源於葡萄糖。 在成人, 大腦的每日最低能量消耗需 100 ~ 150 克糖類(兒童更多), 這意味著如果攝入不含糖類的食物, 機體每日需要分解 150 ~ 200 克蛋白質才能滿足大腦對葡萄糖的需求, 這 150 克蛋白質相當於 750 克瘦豬肉所提供的。 若蛋白質長期攝入過多, 對腎功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其次, 脂肪加速分解提供能量, 轉化為糖類只是小部分,
其實, 主食中的能量以碳水化合物為主, 它的能量密度為脂肪的一半還少, 也就是說, 100 克主食引起的體重增加效果還不如 50 克脂肪, 因此, 限制主食的減肥效果遠遠不如限制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