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有些食物的搭配組合已經是由來已久, 其美妙的口味也被人們所接受, 習慣上也覺得這些種搭配是順理成章的了。 但從健康的角度講, 還是不科學的, 人家健康專家可是有著充足的理由呢。 這裡給您列出12種被健康專家列為錯誤的菜肴搭配。 不過, 不這樣吃, 有的東西還真不好吃, 我想少這麼吃也許問題不大吧。 如果您很重視健康, 還是聽從專家們的忠告, 別總是傻吃、貪吃。
1.土豆燒牛肉:由於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的濃度不同, 就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 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
2.小蔥拌豆腐: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 會結合成白色沉澱物——草酸鈣, 同樣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
3.豆漿沖雞蛋:雞蛋中的粘液性蛋白會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 從而失去二者應有的營養價值。
4.茶葉煮雞蛋:茶葉中除生物鹼外, 還有酸性物質, 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 對胃有刺激作用, 且不利於消化吸收。
5.炒雞蛋放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 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 不僅增加不了鮮味, 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FDPageBreak}
6.紅白蘿蔔混吃: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 但紅蘿蔔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
7.蘿蔔水果同吃: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 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後, 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 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 此時, 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 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 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 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 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
8.海味與水果同食:海味中的魚、蝦、藻類,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
9.牛奶與橘子同食: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 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 影響消化吸收, 而且還會使人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10.酒與胡蘿蔔同食:最近, 美國食品專家告誡人們:酒與胡蘿蔔同食是很危險的。 專家指出, 因為胡蘿蔔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
11.白酒與汽水同飲:因為白酒、汽水同飲後會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揮發, 並生產大量的二氧化碳, 對胃、腸、肝、腎等器官有嚴重危害, 對心腦血管也有損害。
12.吃肉時喝茶:有的人在吃肉食、海味等高蛋白食物後, 不久就喝茶, 以為能幫助消化。 殊不知, 茶葉中的大量鞣酸與蛋白質結合, 會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 使腸蠕動減慢, 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 既容易形成便秘, 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
${FDPageBreak}
食物巧搭配營養更健康
其實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有幾十種, 每種食物只含有部分營養素,
1.玉米配豌豆:玉米中所含的胡蘿蔔素, 被人體吸收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 具有防癌作用, 多吃玉米還能抑制抗癌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豌豆味甘, 具有調和脾胃、利腸、利水的功效;它還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 可使皮膚柔嫩光滑;其中的粗纖維還能預防直腸癌。 玉米和豌豆搭配在一起, 可提高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價值。 因為不同食物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不同, 玉米與豌豆混合食用, 可以起到蛋白質互補作用, 從而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
2.海鮮、乳製品配蔬菜:海鮮是“高嘌呤”並呈極高酸性的食物, 攝入過多會引起代謝紊亂,增加血尿酸濃度,引發痛風。如果吃海鮮時,多吃些蔬菜、喝點牛奶,這些鹼性食物就可以中和尿酸鹽濃度,有利於尿酸排出,大大降低得痛風的危險。能夠中和嘌呤的鹼性食物還有:雞蛋、玉米、生菜、冬瓜、芹菜、萵筍、蘿蔔等。含嘌呤較少的食物為奶類及其製品、各種主食、蔬菜、水果等。
3.魚配豆腐:營養學家經研究發現,在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具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而魚脂肪中含有名為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具有使血流更順暢、流動不易凝聚、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另外,魚肉中含有的牛黃酸成分也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因此,豆腐和魚搭配著吃,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被大大強化了。需要提示的是,做魚燒豆腐或魚燉豆腐時,用老豆腐比較好,再放一些蔬菜和香菇,無論風味還是營養都更加誘人。
4.羊肉配洋蔥:洋蔥被譽為“蔬菜皇后”,它是目前所知蔬菜中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蔬菜,前列腺素A能擴張血管,因而有助於降血壓。蔥爆羊肉是很多人喜歡的一道菜,如果能在菜中加點洋蔥,或是把大蔥都換為洋蔥,那就達到了營養的“升級組合”。這是因為羊肉蛋白質和飽和脂肪含量都較高,在乾燥的秋冬季節,羊肉吃多了不但容易上火,還有升高膽固醇的危險。在烹製羊肉時加些洋蔥,就可以起到抵消作用,防止人體對羊肉中膽固醇和脂肪的過量吸收。洋蔥和羊肉配食,也是理想的酸堿食物搭配。
5.豬肉配大蒜:民間素有“吃肉不加蒜,營養減一半”之說,確有科學道理。豬肉中維生素B1的含量比其他肉食含量平均高9倍,但此種維生素不穩定,在人體停留時間也短。若同吃大蒜,大蒜中的蒜素與維生素B1結合,將其水溶性變為脂溶性,進而大大增加人體的吸收與利用,保健效果更佳。烹調時大蒜不宜久煮,只可大火快炒,防止有效成分被破壞。若要除去嘴中的蒜味,吃完大蒜後,喝一杯溫牛奶,就可以有效去除蒜味。
(圖片來源:大洋網)
攝入過多會引起代謝紊亂,增加血尿酸濃度,引發痛風。如果吃海鮮時,多吃些蔬菜、喝點牛奶,這些鹼性食物就可以中和尿酸鹽濃度,有利於尿酸排出,大大降低得痛風的危險。能夠中和嘌呤的鹼性食物還有:雞蛋、玉米、生菜、冬瓜、芹菜、萵筍、蘿蔔等。含嘌呤較少的食物為奶類及其製品、各種主食、蔬菜、水果等。3.魚配豆腐:營養學家經研究發現,在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具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而魚脂肪中含有名為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具有使血流更順暢、流動不易凝聚、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另外,魚肉中含有的牛黃酸成分也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因此,豆腐和魚搭配著吃,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被大大強化了。需要提示的是,做魚燒豆腐或魚燉豆腐時,用老豆腐比較好,再放一些蔬菜和香菇,無論風味還是營養都更加誘人。
4.羊肉配洋蔥:洋蔥被譽為“蔬菜皇后”,它是目前所知蔬菜中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蔬菜,前列腺素A能擴張血管,因而有助於降血壓。蔥爆羊肉是很多人喜歡的一道菜,如果能在菜中加點洋蔥,或是把大蔥都換為洋蔥,那就達到了營養的“升級組合”。這是因為羊肉蛋白質和飽和脂肪含量都較高,在乾燥的秋冬季節,羊肉吃多了不但容易上火,還有升高膽固醇的危險。在烹製羊肉時加些洋蔥,就可以起到抵消作用,防止人體對羊肉中膽固醇和脂肪的過量吸收。洋蔥和羊肉配食,也是理想的酸堿食物搭配。
5.豬肉配大蒜:民間素有“吃肉不加蒜,營養減一半”之說,確有科學道理。豬肉中維生素B1的含量比其他肉食含量平均高9倍,但此種維生素不穩定,在人體停留時間也短。若同吃大蒜,大蒜中的蒜素與維生素B1結合,將其水溶性變為脂溶性,進而大大增加人體的吸收與利用,保健效果更佳。烹調時大蒜不宜久煮,只可大火快炒,防止有效成分被破壞。若要除去嘴中的蒜味,吃完大蒜後,喝一杯溫牛奶,就可以有效去除蒜味。
(圖片來源: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