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運動的人來說, 肩關節頻繁脫位會帶來很大麻煩。
生活實例
小余和小龍是大學同學, 兩人都很喜歡游泳, 並且技術高超。 儘管天氣寒冷, 他們依然經常光顧室內游泳池。 為此, 人們還戲稱他倆是“魚(余)龍入水”。
有一次, 小餘提出比賽。 小龍想到自己右肩關節曾受過傷, 覺得有些勉強, 但經不住小餘使用“激將法”, 只好高聲應戰。 只見他們在泳池內各占一道, 雙腿配合, 交替揚臂, 飛速向前遊去, 身旁泛起層層水花。 周圍學游泳的人都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就在兩人奮力向前的時候, 小龍突然大叫一聲,
只見小龍右肩關節呈方形,
摸上去有空虛感,
壓之疼痛,
但不甚腫脹。
在醫務室裡,
小龍痛苦而懊惱地對醫生說:“我的胳膊肯定脫位了,
近3年來,
已經出現過七八次這樣的情況。
”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
能完成屈、伸、內收、外展和環繞等動作。
肩關節的靈活與穩固本是矛盾的。
肱骨頭大而圓,
但關節淺而小,
四周加高的軟骨又比不上骨質堅硬。
因此,
整個關節結構,
如同一個大蘋果放在小碟子裡,
受到暴力後很容易滑出,
發生脫位。
最常見肱骨頭衝破關節囊前壁,
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患者感覺肩部疼痛,
原來渾圓的肩部皮下空虛,
呈“方肩”畸形,
且局部腫脹無法活動。
第一次肩關節脫位後, 如果沒有正確固定, 或休息時間不足就擅自活動, 會導致損傷不能癒合, 關節穩定程度下降。 日後稍不留心, 即可引起復發, 成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頻繁脫位嚴重影響生活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多發生於20~50歲的青壯年男性。 由於損傷程度較輕, 症狀不重, 以致很多人都抱著無所謂的心態。 手法復位後, 疼痛很快消失, 活動也很正常。 不少患者就以為徹底痊癒, 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由此埋下了“禍根”。
對於喜歡運動的人來說, 肩關節頻繁脫位的“習慣”會帶來很大麻煩。 因為絕大多數體育活動需肩關節參加, 有些運動需要肩關節活動範圍較大,
“脫位”一旦成了習慣, 日常生活中做其他運動也得小心翼翼。 如釣魚甩竿要十分小心, 往高處放東西、晾衣服、換天花板上的燈泡也需請別人幫忙, 很不方便。 嚴重的患者, 連平時走路, 甚至晚上睡覺翻身, 肩關節都可能自動脫落, 最後甚至很難手法復位。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需手術治療
肩部外傷、懷疑有關節脫位時, 應儘早到專科醫院檢查治療, 避免盲目自行復位, 也禁止用粗暴的復位手法, 以免加重損傷。 患者應當謹記, 即使復位滿意, 沒有疼痛, 也要在醫生指導下,
肩關節損傷嚴重或習慣性肩關節脫位頻繁發生, 就需要手術治療, 目的在於修補並加強關節囊前壁, 穩定關節。 手術方式較多, 較常用的有“關節囊重疊縫合”以及“肩胛下肌肉止點外移”, 術後5至7天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