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表現:
燒灼性疼痛可見於灼性神經痛。
灼性神經痛系指在明確的神經損傷後, 與損傷神經支配範圍相一致的區域內出現的以劇烈灼樣疼痛主要症狀, 表現為痛覺異常(異痛症)、痛覺過敏、交感神經機能障礙、血流障礙、出汗異常、骨、肌肉萎縮, 有時表現出水腫性改變的慢性頑固性疼痛綜合征。
伴隨症狀:
50%患者發生在傷後24小時內起病, 其餘發生在傷後1個月內, 少數在傷後2個月後發病。 表現持續性燒灼樣疼痛, 或不定型刺痛或刀割樣疼痛。 疼痛部位不一定明確。 一般在神經的末梢部。
受傷的肢痛皮膚幾乎都有過敏現象, 不敢與任何物體接觸, 不慎碰撞, 即使很輕, 也可令疼痛加劇。 喧嘩、光亮會使疼痛升級, 突起的關門聲、金屬墜地聲、樓板腳步聲、甚至報紙的翻動聲或微風吹拂都可誘起劇痛。
病人本人不敢高聲講話、畏光, 陽光照射和情緒激動可加重病情。 劇烈疼痛時, 可見患者坐臥不安, 周身出汗, 瞳孔散大。 患者皮膚可表現為潮紅、溫度增高, 有時可表現為濕冷、多汗、青紫、營養障礙、毛髮脫落、趾甲畸變和骨質疏鬆。
1、本病通常在損傷後1~2周內發病。
2、以指(趾)端和手(足)掌部的一種難以忍受的持續性燒灼樣劇痛為主, 疼痛的範圍較廣泛, 但一般以受損神經支配區較顯著。
患肢特別敏感, 任何情緒、精神因素和外界輕微刺激均可促使疼痛加劇,
病人常拒絕醫生的檢查, 不願與外界接觸, 喜將患肢浸泡於涼水之中或用冷毛巾包裹, 患肢蒼白或發紺, 溫度降低, 皮膚光滑變薄, 出汗增多, 指(趾)甲變彎增厚, 汗毛脫落, 有時還可出現皰疹。
3、病人極為痛苦恐懼、緊張, 常有躁動不安情緒不穩、易激惹。 如病程較長可出現肌萎縮肢體攣縮、關節強直和骨質疏鬆等失用性改變。
4、發病情況:男女之比為5∶1, 以20~40歲多見(小兒極少)。 好發部位依次為臂叢神經, 坐骨神經, 正中神經, 脛神經, 指神經。
燒灼性疼痛的誘因
發病原因:
1、缺血因素
①神經處於疤痕床中。
②神經伴行的大血管損傷。
③神經於本身的微循環破壞,
軸漿的運輸需三磷酸腺苷供能, 軸漿中的線粒體是供能的根源, 必須靠氧代謝, 實驗表明如用氮化鈉或氰化物造成缺氧, 軸漿快速運輸在15分鐘內迅速停止, 如氧供應不足, 即產生傳導異常。
有氧時, 為正常的感覺纖維傳導, 傳導時間快, 定位准, 範圍適度。 缺氧時, 正常的感覺纖維快傳導受阻, 出現需氧量少的慢纖維傳導, 則慢纖維所傳導的痛覺、傳導時間長, 定位模糊, 範圍大, 性質如灼痛。
2、交感神經的因素
(1)交感神經:小纖維、無髓纖維耐受缺血能力較強。
(2)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大量ECTkey=5-羥色胺target=_blank>5-羥色胺。
(3)交感神經纖維最終進入中樞的網狀結構(抗痛結構)對網狀結構產生抑制作用。 臨床資料支援交感神經因素學說的有:
①(正中、尺、坐骨神經)為交感神經富有的神經。
②切除交感神經節, 可緩解症狀。
③灼性神經瘤的分佈區與交感神經隨血管的分佈相一致。
3、大腦皮層因素
(1)戰爭時間發病率明顯高於和平時期。
(2)大腦皮層對灼性神經瘤產生興奮灶與近年的神經“再教育學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