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二章:營養藥≠營養品
第三章:營養藥多了不營養
第四章:補藥不是營養藥
編者按:現在很多人進補都喜歡吃一些營養藥, 那麼這些藥真的營養嗎?它們的保健效果真的很好嗎?小編要告訴大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其實這些營養並不一定都營養, 有些要不可以當飯吃的, 接下來請看詳細原因吧。
千萬別拿營養藥當飯吃
在當今社會科技、資訊爆炸的時代, 或是受媒體宣傳的影響, 或是受廣告的誘惑, 總之, 越來越多的人們, 特別是都市白領一族熱衷於吃營養藥以助健康,
多吃營養藥就健康嗎?否。
營養專家認為, 健康人如果不加選擇地亂用營養藥, 反會危害身體健康。 平衡飲食、適當運動, 才是保證健康的根本措施。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 營養藥服多了也不例外。 比如孕婦、哺乳期婦女或老年人容易缺鈣, 但是鈣補得過多,
營養專家認為, 正常人並不存在營養物質缺乏的問題, 人每天都會從飲食中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或特殊人群才需要補充使用。 而且也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 不要長時間、大劑量使用一種保健營養品。
營養藥≠營養品
葡萄糖不必額外補
有一些人很迷信葡萄糖, 認為口服葡萄糖好吸收, 而且有營養, 常在孩子喝的牛奶里加些葡萄糖製劑;甚至有的家長給考生喝, 說是可以補腦。 對此, 專家表示, 葡萄糖是藥, 是用來幫助那些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補充糖類的。 其次, 葡萄糖和普通糖所含成分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被分解好的單糖, 但兩者對人體的作用是相同的。 專家稱, 人體小腸長期直接吸收葡萄糖, 腸道正常分泌出來的澱粉酶和其他消化酶的功能就會發生退化。 時間久了, 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補充氨基酸要謹慎
近年來, 一些銷售商過分渲染氨基酸的功效, 使得許多普通消費者不知不覺地加入到服用氨基酸補充劑的行列中。 研究表明, 如果不是特別的醫療需要, 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服用氨基酸補充劑, 過量攝入會增加肝臟和腎臟負擔。 此外, 過多服用含鐵的補血營養藥, 如寶寶樂、鐵維降糖漿等, 還會引起鐵中毒, 出現嘔吐、腹瀉、精神錯亂、昏睡等。
白蛋白不是營養品
白蛋白製劑是醫療上針對某種疾病所需的一種補充製劑, 通常用來提高血漿蛋白及補充血容量, 是藥不是營養品。 從營養角度來看, 白蛋白的營養價值並不高。 因此一般健康人群是不宜作為營養補充的。
營養藥多了不營養
現在不少人熱衷於吃營養藥補健康,
健康人如果不加選擇地服用超出營養藥的安全範圍, 反會危害人體健康。 平衡飲食、適當運動才是保證健康的根本措施。 是藥三分毒, 營養藥服多了也不例外。 比如:孕婦、哺乳期婦女或老年人容易缺鈣, 但是補鈣若超過了血液的溶解能力, 便會在人體其他組織中沉積溶解, 若沉積在關節處就會引起關節疼痛, 沉積在肌肉裡便會形成堅硬結節, 沉積在心臟將會引起傳導障礙, 導致心律失常。
大家都知道維生素的補充有利於人體生理機能及營養, 但維生素A每日的攝入超過了3000微克, 就會損傷肝臟, 還會導致嬰兒先天性缺陷;維生素E每日服用過量會造成出血傾向, 如腦出血的危險性增加;大量維生素C的補充會在體內形成尿酸鹽、半胱氨酸鹽或草酸鈣結晶,造成腎結石等。
正常人並不存在營養物質缺乏的問題,人每天都會從飲食中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補藥不是營養藥
臨床發現一些人所以偏愛補藥,是因為誤把補藥當成一種特殊的營養品,認為經常服用可以強身健體益壽。“補藥”屬中醫藥學術語,跟現代醫藥學中的營養藥不同。
中藥學把能補益正氣,扶助虛弱,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益藥。
一是用於病後正氣受損,用以改善虛弱的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二是用於正虛邪盛或病邪未盡,正氣已損的虛實夾雜之證,配合祛邪(攻瀉)藥,以扶正祛邪,治癒疾病。
補藥是治病的,若無疾病,而用其達到“無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則不適宜,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使有病,未見虛征,一般也當忌用。例如,症見脘腹脹滿,屬飲食積滯者,若用益氣補脾的人參、黨參之類,則反致腹滿益盛。此時惟有用消食導滯的神曲、山楂、陳皮之類,方能見效。
現在藥理研究證實,補藥扶正的效果,主要是通過調整與增強機體的某種生理功能,使各種機能保持相對平衡與穩定來實現的。補藥分為補氣、補血、補陽和補陰四類。
其中補氣與補陽藥多具有興奮中樞神經、抗疲勞、強心、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胃腸分泌、增強肌力等作用,如人參、鹿茸等;有些尚有增強性機能的功效。補血與補陰藥多具有抗貧血或強心,改善血液迴圈及降低血脂或血糖等作用,如當歸、首烏、麥冬等。將補藥的上述作用與現代藥物(西藥)的作用相對照,可知中醫補藥的各種功效可能與西藥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藥、內分泌系統藥、心血管系統藥、抗貧血藥及免疫系統藥等的部分作用相似。
不同的是,補藥來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每一味中藥都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藥理作用較廣泛。如黃芪,僅一味藥就可謂是“補瀉兼施”的複方,既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強心、護肝等“扶正”的功效,又有抑制多種細菌等“祛邪”的作用,因此中藥不能簡單地與現代藥物對號入座。至於補藥中營養物質的含量,經現代化學研究證實,在多數補藥中所含甚微。
只有極個別補藥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如枸杞子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煙酸、鈣、磷、鐵等,可當作水果適當食用。因此,一般說來,補藥不能與氨基酸、水解蛋白之類現代營養藥相類比,也不能相互取代。身體健康的人或無虛征的患者,千萬不要隨意服用補藥。即使是體質虛弱者,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恰當選用。
總結:營養藥其實並不一定是營養的,小編以上給大家說的那些注意事項大家一定要記牢了,如果想要補身,小編推薦大家用飲食療法,因為這是最健康也是最有營養的方法了,希望大家都能正確科學補身哦。
如腦出血的危險性增加;大量維生素C的補充會在體內形成尿酸鹽、半胱氨酸鹽或草酸鈣結晶,造成腎結石等。
正常人並不存在營養物質缺乏的問題,人每天都會從飲食中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補藥不是營養藥
臨床發現一些人所以偏愛補藥,是因為誤把補藥當成一種特殊的營養品,認為經常服用可以強身健體益壽。“補藥”屬中醫藥學術語,跟現代醫藥學中的營養藥不同。
中藥學把能補益正氣,扶助虛弱,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益藥。
一是用於病後正氣受損,用以改善虛弱的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二是用於正虛邪盛或病邪未盡,正氣已損的虛實夾雜之證,配合祛邪(攻瀉)藥,以扶正祛邪,治癒疾病。
補藥是治病的,若無疾病,而用其達到“無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則不適宜,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使有病,未見虛征,一般也當忌用。例如,症見脘腹脹滿,屬飲食積滯者,若用益氣補脾的人參、黨參之類,則反致腹滿益盛。此時惟有用消食導滯的神曲、山楂、陳皮之類,方能見效。
現在藥理研究證實,補藥扶正的效果,主要是通過調整與增強機體的某種生理功能,使各種機能保持相對平衡與穩定來實現的。補藥分為補氣、補血、補陽和補陰四類。
其中補氣與補陽藥多具有興奮中樞神經、抗疲勞、強心、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胃腸分泌、增強肌力等作用,如人參、鹿茸等;有些尚有增強性機能的功效。補血與補陰藥多具有抗貧血或強心,改善血液迴圈及降低血脂或血糖等作用,如當歸、首烏、麥冬等。將補藥的上述作用與現代藥物(西藥)的作用相對照,可知中醫補藥的各種功效可能與西藥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藥、內分泌系統藥、心血管系統藥、抗貧血藥及免疫系統藥等的部分作用相似。
不同的是,補藥來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每一味中藥都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藥理作用較廣泛。如黃芪,僅一味藥就可謂是“補瀉兼施”的複方,既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強心、護肝等“扶正”的功效,又有抑制多種細菌等“祛邪”的作用,因此中藥不能簡單地與現代藥物對號入座。至於補藥中營養物質的含量,經現代化學研究證實,在多數補藥中所含甚微。
只有極個別補藥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如枸杞子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煙酸、鈣、磷、鐵等,可當作水果適當食用。因此,一般說來,補藥不能與氨基酸、水解蛋白之類現代營養藥相類比,也不能相互取代。身體健康的人或無虛征的患者,千萬不要隨意服用補藥。即使是體質虛弱者,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恰當選用。
總結:營養藥其實並不一定是營養的,小編以上給大家說的那些注意事項大家一定要記牢了,如果想要補身,小編推薦大家用飲食療法,因為這是最健康也是最有營養的方法了,希望大家都能正確科學補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