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發生主要和膈肌懸吊力不足, 膈胃、肝胃韌帶鬆弛, 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有關。 多見於纖瘦體型、經產婦、消耗性疾病或臥床少動者。 胃下垂時, 因胃的排空不暢, 使排空減慢、蠕動減弱, 因而常有上腹不適、隱痛、飽脹、噯氣或便秘等症狀, 久站時加重, 平臥時減輕。 站立時, 由於胃的重力牽拉, 使肝胃韌帶張力增加, 引起胃的牽拉疼痛, 臥床後, 韌帶鬆弛, 牽拉痛可消失。
(1)脾虛氣陷
治法:補脾健胃, 益氣升陷。
處方:黃芪15克, 柴胡12克, 升麻9克, 郁金12克, 當歸15克, 黨參15克, 白術12克, 甘草6克,
加減:血瘀酌加莪術、桃仨、紅花;月千鬱酌加川楝子、白芍;陽虛加淡附片、焦艾葉、炮薑;痰飲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劑, 首次加水約500毫升(先將藥浸泡), 煎至200毫升。 同法再煎1次, 將2次藥液混合, 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療效:以上法或類似上方治療430例, 其中表明療效情況的341例, 臨床痊癒166例, 顯效88例, 有效71例, 無效16例, 總有效率為95.3%。
常用成方: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等。
(2)胃陰不足
治法:濡養胃陰。
處方: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10克, 玉竹10克, 白芍10克, 枳殼10克, 黨參10克, 麥芽15克, 當歸10克, 炙甘草6克。
加減:血瘀加桃仁、紅花;氣滯加枳實或加重枳殼之量;氣虛加黃芪、白術。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15日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方加減治療32例胃陰不足兼血瘀者,
常用成方:益胃湯合一貫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