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很常見吧。 照鏡子自己怎麼看怎麼好, 一到拍照, 擦, 這誰, 這麼醜!
與顯示器有關的:成像品質
你通過筆記本看到自己的形象實際已受到攝像頭與顯示器的作用而產生失真, 而鏡子沒有。 由類比信號--(採集)->數位信號--(解碼)->類比信號。 攝像頭的成像品質受到鏡頭和內部ccd的制約, 主要是解析度, 色彩, 色階, 噪點, 圖像壓縮, 快門速度, 碼率, 而你的顯示器在還原這些失真信號時, 還會引入其他的失真, 因為它能顯示的色域有限, 你可以試著校準你的顯示幕, 會有立即的提升。
重點, 心理揭秘:凍臉效應
為什麼真人往往都比照片好看?英國心理學會博客(BPS Research Digest)介紹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
也許那些對自己照片感到絕望的朋友可以感到一點安慰了, 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 人們會認為視頻中的人比同一個視頻的截圖更好看。
換句話說, 就算你覺得自己在假期照片裡看上去非常不堪也無須擔心, 別人就會覺得你會動的真人要好看得多。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和他的團隊把這種靜態臉相對動態臉沒那麼有吸引力的現象稱為“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
他們認為這可能跟動態臉的印象形成方式有關。 人們會把在不同位置、不同側面的同一張臉進行平均化。
博斯特和他的同事讓參與者對2秒鐘的視頻以及從這些視頻裡截下的1200幀靜態圖打分, 評價視頻或圖片中的20個人有多好看。 結果發現同樣一張臉在視頻中的得分要比在靜態圖中要高。
實驗試圖進一步探索這種效應的深層機制。 當把視頻和圖片倒轉過來看時, 效應也同樣存在。 研究者認為這並非因為視頻包含更多資訊:對比視頻以及從同一段視頻中截出的多張靜態圖的集合,
研究者說, 他們的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肖像攝影如此具有挑戰性。 “凍臉效應可以說明為什麼臉部攝影那麼難掌握, 以及為什麼人們往往認為真人漂亮過上鏡。 ”
最主要的原因!!!——鏡頭焦距帶來不同空間透視, 從而影響人像照片效果
(圖片來自 攝影師Stephen Eastwood)
可以從照片中很明顯地看出在廣角端模特的臉部顯得非常“窄”, 同時額頭、鼻子和下巴等凸出部分相對更大, 而在長焦端模特的臉更“平”,
所以85mm-135mm是拍攝人像特寫的黃金焦段, 因為擁有最適當的空間透視。 而筆記本一般是35mm焦距(24--35), 所以會變形而難堪。
鏡頭的差距, 這才是最主要的。 好的鏡頭, 比如單反鏡頭動輒上萬, 每個環節都是對成像畸變的修正。 而筆記本的小鏡頭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結構而已。
鏡頭的焦距除了最直觀的影響拍攝畫面的視野寬度, 還影響著近大遠小的透視程度。 上述的兩要素都表現為反比關係, 焦距越小視野越廣闊、焦距越小透視愈被誇大。 必須要補充說明的是, 任何焦距的鏡頭在過於靠近被攝物時都會表現出變形, 即前景誇大明顯。 廣角鏡頭還有明顯的畫面周圍卷翹或膨鼓的畸變特徵。
當然如果有妹子追求俯拍的那種ET效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