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說:東施的故事告訴我們沒事兒別隨便模仿別人, 一不小心就醜化了自己。 實驗說:人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交流物件的一舉一動, 這樣的模仿恰恰能使兩人更加親近。
在與別人交流過程中, 你或許認為自己從不刻意模仿對方, 但仔細回想一下, 和一個人聊著聊著, 自己說話的語調是否會和對方有些相似?是否會一不小心蹦出幾句對方的口頭禪?亦或是當對方微笑時你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微笑?
心理學家發現, 模仿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生, 而它恰恰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使交流變得更加愉快。
不經意間的模仿
紐約大學的坦尼亞?恰特蘭與約翰?巴奇教授通過實驗發現, 在相互交流時, 人們會無意識地模仿對方。 實驗中, 參與者要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與別人交流, 他在兩個房間中所做的事是一樣的, 均是和一名偽參與者(實驗者請的托兒)輪流描述三幅圖片的內容, 唯一的區別在於對方的肢體動作, 在兩個房間中對方的動作是完全不同的。 研究者在交流過程中設定了搓臉與抖動雙腳這兩個動作, 當一個房間中的偽參與者搓臉時, 另一個房間中的偽參與者則會抖動雙腳。 研究者將整個談話過程通過攝像記錄下來, 並對參與者的肢體動作進行了觀察。 研究發現, 當對方出現搓臉動作時, 參與者搓臉的次數便會猛增,
這份不經意間的模仿可能是與生俱來的。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潔西嘉教授認為在語言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時代, 模仿可能是人類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 而在那個危機四伏的時代, 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則更有利於生存。 因此, 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 模仿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與他人拉近距離的社交手段。
模仿, 拉近彼此的心
荷蘭內梅亨大學的瑪裡勒爾?斯特爾教授通過實驗發現, 在交流過程中, 模仿對方的表情等非語言信號, 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 而當對方發現自己被模仿時, 反而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同時, 模仿使整個交流過程變得更加流暢順利。
實驗中, 一部分參與者擔任描述者, 另一部分參與者則擔任觀察者。 描述者要觀看一段視頻(有趣可愛的迪士尼動畫或是母子分離的悲情片段, 其中不同的視頻內容誘發不同的情緒, 前者誘發快樂, 而後者則誘發悲傷或憤怒), 隨後他要將視頻內容與觀察者分享。 與此同時, 研究者將觀察者分為兩組, 一組觀察者在交流過程中要模仿對方的一舉一動, 一個皺眉, 或是一個微笑都不能放過。 而另一組觀察者, 在交流過程中則需要克制自己模仿的欲望。 在整個交流結束之後, 每一位元參與者都需要完成一份調查問卷。 通過這份調查問卷, 研究者對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的情緒體驗(以7分制量表測定快樂、悲傷或憤怒的程度)、與對方的親近程度(呈現6張圖片,
研究發現, 當觀察者模仿對方的表情時, 他們的情緒體驗更加一致, 同時, 交流雙方都感到與對方更加親近, 對這段交流過程的評價也更高。
模仿不是萬能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並不是所有的模仿都會給對方帶來好感, 格羅寧根大學的劉佳教授通過實驗發現, 當參與者惦記著錢時, 在交流過程中, 倘若對方模仿他的一舉一動, 會使參與者對對方的印象大打折扣, 並且會認為對方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反之, 那些沒有進行模仿的人反而得到了參與者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