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遠走高飛,只想遠離再婚的媽媽

父母浪漫的愛情

有的人, 一生下來就不幸與悲傷結緣, 比如我。

我的父母也有過很相愛的過去, 那是他們讀大學的時候, 據說是媽媽主動追求爸爸的。 當時的爸爸, 除了人長得帥, 還能寫一手好詩, 是學生會的宣傳部長, 媽媽也才華橫溢, 能歌善舞。 那時他們在一起策劃了一台什麼活動, 與那次活動一起獲得圓滿結果的, 還有他們的愛情。 因而,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第一年, 他們就結婚了。

可是, 認識他們的人並不看好他們的愛情, 因為他們之間個性相差太遠。 爸爸出生于書香世家, 身上有著強烈的詩人氣質和浪漫情懷,

做事感性、衝動, 而媽媽則相反, 更偏向理性、成熟。 他們之間的愛情並沒有維持多久, 很快就出現了不協調的音符。 爸爸的浪漫情懷, 被嚴酷的現實輾得支離破碎。 生存空間的相互擠對、人與人之間的鉤心鬥角, 令生性單純浪漫的爸爸一下子招架不住, 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失意的他, 只是一味地憤怒、抱怨和發洩, 卻不懂得修正自己。 在抱怨與憤怒中, 最終被生活無情地拋出局, 在單位的一次改革中, 成了第一批裁減人員。 而媽媽則相反, 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心態, 毅然刪除了不切實際的浪漫, 一心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因而, 不僅很快就有了令人稱讚的業績, 還被破格提拔為中層幹部。
 

爸爸對自己的懷才不遇非常憤慨, 可他不知道從自身找原因, 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不公, 並對媽媽的業績感到憤憤不平, 對媽媽冷嘲熱諷, 兩人感情開始出現裂痕。

父母糟糕的婚姻

我是在他們的愛情開始退潮時, 意外闖進來的, 據說媽媽曾要放棄我這個不在計畫中的孩子, 可爸爸卻堅決要求把我留下。 我的到來並沒能改善父母之間的緊張局面。 隨著生活壓力的加重, 他們之間的戰爭也開始從小到大。 彼此常常用最尖銳刻薄的語言刺向對方, 從不考慮小小的我當時是怎樣的恐懼、傷心和害怕。 這樣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直把彼此傷得體無完膚。 他們的婚姻, 終於在我9歲那年走到了盡頭, 終止在他們壓抑已久的一次火山爆發般的惡戰中。

年幼的我, 已經記不得那次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了, 只記得爸爸像一頭暴怒的獅子, 把拳頭砸向媽媽的臉, 同時, 也徹底砸碎了他們千瘡百孔的婚姻。

那晚, 在作最後分割時, 我作為他們的主要財產, 被父母推到客廳進行分割, 他們問我:“跟爸爸, 還是跟媽媽?”爸爸望著我, 眼睛裡盛滿緊張、焦慮和期待, 我木然地看著自己的腳, 當時, 我心裡是想跟爸爸的。 從小到大, 爸爸對我的愛遠超過媽媽, 記憶中的媽媽總是很忙, 極少關注我的存在。 更多的時候, 是爸爸在照顧我, 大到上學穿衣做作業, 小到洗澡剪指甲、梳頭紮辮子。 爸爸脾氣雖然壞, 卻從不對我大聲喝斥, 更不曾打罵過我。 可是, 在那個時候, 我小小腦袋閃過的,

是爸爸常常在酗酒時發狂般的發作情景, 和他揮拳打媽媽時的兇狠模樣, 以及有可能遭遇傳說中陰險後媽的恐懼, 令我說出與心願相違的選擇:“跟媽媽。 ”

我永遠也忘不了, 當我說出“跟媽媽”時, 爸爸整個人一下子癱了, 我看到爸爸在那一刻流淚了, 他悲哀地對我搖了搖頭, 然後仰頭長歎一聲, 便絕望地掉頭而去。 爸爸這一走, 竟永遠離開了我的視線。  

我不快樂的心靈

在我有限的財產中,有兩張舊照片和一個白兔布偶, 無論去哪裡, 這兩樣東西我都不忘帶在身邊。 照片, 是我曾經擁有過短暫幸福與快樂的印證, 兩張照片中的一張, 是我和父母唯一的一次合影。 一歲多的我, 被爸爸抱在懷裡, 照片中的爸爸笑得溫暖而滿足。

另一張是我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拍的。 照片中的我, 在一片草地上, 歡快地走向慈愛地對我伸出雙手的爸爸。 照片中的爸爸是那樣的英俊、帥氣, 我怎麼也無法將他與那個成天酗酒、頹喪暴躁的爸爸合成一體。 而那只白兔布偶, 是我四歲那年, 爸爸出差時買給我的禮物, 與爸爸分離後, 它就成了我思念爸爸時的一個載體。

父母離婚後的第三個月, 媽媽就調到了另一個城市工作, 並在第二年與一個喪偶的中年男人重新組建了家庭。 繼父性格善良豁達, 是個容易相處的人, 我也能夠感受到他發自內心對我的好。 可是, 不知道為什麼, 我內心對他總有一種排斥, 不願意與他走近, 甚至因這份排斥而與媽媽也有了莫名的隔閡。 我無法融入媽媽與繼父組成的幸福家庭中,或者說,是我有意讓自己從這份幸福中割離出來。因為我知道,爸爸不幸福,他甚至過得很不好。雖然並沒有人告訴我關於爸爸的消息,可緣自血親的那份感應讓我知道,爸爸過得很不好。我的心常常為這份感覺而沉重和揪痛,我不能在媽媽和繼父面前流露這份傷感,也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地方,就只能躲進自己的小房間裡,抱著爸爸送給我的那個布偶,在心裡悄悄跟爸爸說話,淚流滿面地思念爸爸。媽媽也感覺到了我的憂傷與不快樂,便常常抽時間陪我,並很努力地做一些我喜歡的事來討好我。我知道,她和繼父都在盡心盡力地想辦法讓我快樂,可他們這個樣子只能讓我更加傷感和難過,雖然我也感到歉疚,卻無法假裝快樂來迎合他們。 

上初中後,我要求在學校寄宿,媽媽開始不同意,說我還小她不放心。但在我的一再堅持下,她只好答應了。在學校寄宿的日子,我似乎開心了一些,

至少沒有了在家裡彼此面對時的緊張和不知所措。我很少想媽媽,更多的時候我還是想念爸爸。爸爸那個絕望搖頭、傷心得淚流滿面的表情一直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它緊緊牽繫著我心裡的一根痛神經,一觸及,心就痛得縮成一團。 

在我初二那年,大姑和小姑突然來學校找到我,並告訴我一個不幸的消息:爸爸死了,死於肝癌。姑姑流著淚向我描述了爸爸生命的最後階段的悲慘情形:自從和媽媽離婚後,爸爸就天天用酒來麻醉自己。這些年因為酒喝得太多,嚴重傷及肝,在剛剛過去的那個月,爸爸在一次爛醉中發生了昏迷,被人送去醫院搶救時,查出了肝癌,並且已經到了晚期,從此再沒出過醫院,拖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臨死前,爸爸一個勁地呼喚媽媽和我的名字……說到最後,姑姑憤怒地罵媽媽:“你媽媽太狠心了,一走了之,連個通信方式也沒留,我們想找你也不知到哪裡去找,害得你爸爸帶著遺恨離開人世。”姑姑說著,又抽泣起來。我卻沒有哭,只是再次想起爸爸絕望搖頭和淚流滿面的表情,心瞬間疼得抽搐,幾乎無法呼吸。我知道,我從此永遠失去了快樂的理由。 

高中畢業那年,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媽媽希望我能夠報考就近的大學,說彼此照顧得到,我沒有言語。在最後期限的那天下午,我毫不猶豫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志願裡,填報了遠離家鄉的北方的大學。說不清為什麼要違背媽媽的心願,只知道,在我的潛意識裡,有一種要把自己放逐到遠方的念頭。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祭奠不幸的爸爸。

下一頁:點評

${FDPageBreak}

社會學家保羅·阿馬托和布魯斯·基斯在父母離婚對孩子健康幸福的影響這一領域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結論是父母離婚明顯有損青少年的健康幸福。

遺憾的是,目前離婚依然是一種普遍現象,其發生率仍居高不下。離婚對曾經相愛的伴侶來說是個痛苦的選擇,給雙方帶來了情感傷害,但離婚後如何相處,如何繼續共同教育孩子等,卻往往沒有被離婚夫妻所認識或重視。

夫妻離婚後,雙方的關係可能發生種種變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康·阿龍斯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羅伊·H·羅傑斯指出,伴侶離婚後有下列五種可能的情形。

1.朋友型:保持朋友關係,共同承擔對孩子的養育。

2.合作型:不存在朋友關係,但為了孩子能相互配合。

3.積怨型:彼此的怨恨很深,也影響到相互配合。

4.敵對型:彼此積怨太深,相互敵視,不再有任何配合。

5.絕交型:離婚後不再往來。

很明顯,女主人公的父母離婚後的關係屬於第五型。也許她母親認為,讓孩子和一個整天酗酒、不求上進的男人相處,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然而研究表明,父母離婚後孩子與不住在一起的父(母)定期來往是受益還是有害,關鍵要看父母離婚前,孩子與不同住的父母一方關係的性質。女主人公在父母離婚前與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很好,那麼,她與父親來往,對她的身心可能是有益的。

從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快樂的原因首先在於選擇和誰一起生活,在此她有一個錯誤歸因,把父親的傷心和不幸歸於自己沒有選擇和他一起生活。

其次,女主人公不快樂的原因還在於母親的再婚,當再婚成為家庭生活中越來越常見的一部分時,如何處理再婚後的家庭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女孩要比男孩在適應父母再婚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困難,年長的孩子要比年幼的孩子有更多的困難。

女主人公對母親的再婚家庭始終缺乏歸屬感,這是她更加思念父親的一個原因,也是她一上初中就要求寄宿、高考完就逃離這個家庭的原因。

離婚絕對不止是兩個成人之間的協商或者法院的判決,對孩子而言,更需要系統的心理支援。要特別提醒離婚後女性的一點是,要接受孩子仍愛自己前夫的事實,這可以說是構成女主人公心結的所在。(點評者:羅頌)

我無法融入媽媽與繼父組成的幸福家庭中,或者說,是我有意讓自己從這份幸福中割離出來。因為我知道,爸爸不幸福,他甚至過得很不好。雖然並沒有人告訴我關於爸爸的消息,可緣自血親的那份感應讓我知道,爸爸過得很不好。我的心常常為這份感覺而沉重和揪痛,我不能在媽媽和繼父面前流露這份傷感,也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地方,就只能躲進自己的小房間裡,抱著爸爸送給我的那個布偶,在心裡悄悄跟爸爸說話,淚流滿面地思念爸爸。媽媽也感覺到了我的憂傷與不快樂,便常常抽時間陪我,並很努力地做一些我喜歡的事來討好我。我知道,她和繼父都在盡心盡力地想辦法讓我快樂,可他們這個樣子只能讓我更加傷感和難過,雖然我也感到歉疚,卻無法假裝快樂來迎合他們。 

上初中後,我要求在學校寄宿,媽媽開始不同意,說我還小她不放心。但在我的一再堅持下,她只好答應了。在學校寄宿的日子,我似乎開心了一些,

至少沒有了在家裡彼此面對時的緊張和不知所措。我很少想媽媽,更多的時候我還是想念爸爸。爸爸那個絕望搖頭、傷心得淚流滿面的表情一直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它緊緊牽繫著我心裡的一根痛神經,一觸及,心就痛得縮成一團。 

在我初二那年,大姑和小姑突然來學校找到我,並告訴我一個不幸的消息:爸爸死了,死於肝癌。姑姑流著淚向我描述了爸爸生命的最後階段的悲慘情形:自從和媽媽離婚後,爸爸就天天用酒來麻醉自己。這些年因為酒喝得太多,嚴重傷及肝,在剛剛過去的那個月,爸爸在一次爛醉中發生了昏迷,被人送去醫院搶救時,查出了肝癌,並且已經到了晚期,從此再沒出過醫院,拖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臨死前,爸爸一個勁地呼喚媽媽和我的名字……說到最後,姑姑憤怒地罵媽媽:“你媽媽太狠心了,一走了之,連個通信方式也沒留,我們想找你也不知到哪裡去找,害得你爸爸帶著遺恨離開人世。”姑姑說著,又抽泣起來。我卻沒有哭,只是再次想起爸爸絕望搖頭和淚流滿面的表情,心瞬間疼得抽搐,幾乎無法呼吸。我知道,我從此永遠失去了快樂的理由。 

高中畢業那年,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媽媽希望我能夠報考就近的大學,說彼此照顧得到,我沒有言語。在最後期限的那天下午,我毫不猶豫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志願裡,填報了遠離家鄉的北方的大學。說不清為什麼要違背媽媽的心願,只知道,在我的潛意識裡,有一種要把自己放逐到遠方的念頭。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祭奠不幸的爸爸。

下一頁:點評

${FDPageBreak}

社會學家保羅·阿馬托和布魯斯·基斯在父母離婚對孩子健康幸福的影響這一領域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結論是父母離婚明顯有損青少年的健康幸福。

遺憾的是,目前離婚依然是一種普遍現象,其發生率仍居高不下。離婚對曾經相愛的伴侶來說是個痛苦的選擇,給雙方帶來了情感傷害,但離婚後如何相處,如何繼續共同教育孩子等,卻往往沒有被離婚夫妻所認識或重視。

夫妻離婚後,雙方的關係可能發生種種變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康·阿龍斯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羅伊·H·羅傑斯指出,伴侶離婚後有下列五種可能的情形。

1.朋友型:保持朋友關係,共同承擔對孩子的養育。

2.合作型:不存在朋友關係,但為了孩子能相互配合。

3.積怨型:彼此的怨恨很深,也影響到相互配合。

4.敵對型:彼此積怨太深,相互敵視,不再有任何配合。

5.絕交型:離婚後不再往來。

很明顯,女主人公的父母離婚後的關係屬於第五型。也許她母親認為,讓孩子和一個整天酗酒、不求上進的男人相處,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然而研究表明,父母離婚後孩子與不住在一起的父(母)定期來往是受益還是有害,關鍵要看父母離婚前,孩子與不同住的父母一方關係的性質。女主人公在父母離婚前與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很好,那麼,她與父親來往,對她的身心可能是有益的。

從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快樂的原因首先在於選擇和誰一起生活,在此她有一個錯誤歸因,把父親的傷心和不幸歸於自己沒有選擇和他一起生活。

其次,女主人公不快樂的原因還在於母親的再婚,當再婚成為家庭生活中越來越常見的一部分時,如何處理再婚後的家庭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女孩要比男孩在適應父母再婚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困難,年長的孩子要比年幼的孩子有更多的困難。

女主人公對母親的再婚家庭始終缺乏歸屬感,這是她更加思念父親的一個原因,也是她一上初中就要求寄宿、高考完就逃離這個家庭的原因。

離婚絕對不止是兩個成人之間的協商或者法院的判決,對孩子而言,更需要系統的心理支援。要特別提醒離婚後女性的一點是,要接受孩子仍愛自己前夫的事實,這可以說是構成女主人公心結的所在。(點評者:羅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