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父母要給自己的孩子正面的影響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 他是從父親那裡學得勇敢、堅毅、不怕艱苦的品德, 從母親那裡學得了藝術欣賞的高尚的生活情趣。 父母與孩子日夜相處, 孩子的目光一直注視著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他們都會注意到, 他們模仿父母的言行、語言、習慣、情感、處事方式等。

我的一個朋友在小時候, 他父親總是用粗魯的語言喝斥他, 他也學會了用同樣的語氣喝斥父親。 父親覺得自己受了極大的傷害, 一氣之下不理他了, 他也不理父親。 父子倆竟然十年不說一句話, 而讓母親在中間傳話。 有一次, 母親回家奔喪,

留下父子倆, 他們竟然連飯都是各煮各的。 父親在他三十五歲那年, 魚刺卡了喉嚨, 幾個小時後去世了, 他再也沒機會跟父親說話了。 他父親至死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模仿他的語氣而傷害了他, 而他這種強脾氣、好面子的性格也被孩子模仿了。 這是一個痛苦的家庭, 而痛苦是由父親一手造成的。

父母在家裡說髒話、罵人、打人、消極、頹廢、不求上進、愛抱怨、自卑、謹小慎微、說別人壞話、兩面三刀、撒謊、自私自利……這些不良行為都會被孩子模仿。 孩子犯了錯, 大人揪著孩子的耳朵痛心疾首地說:“你怎麼不學好的呀?”可他們忘了問自己在家裡表現得怎樣。

有人問, 如果說孩子會模仿家長, 模仿成人, 他們為什麼總是模仿壞毛病,

讓他們學好為什麼就這麼難呢?

孩子懂事之初, 對外界有莫大的好奇心, 他什麼都想問, 什麼都想學, 而那些印象最深的恰恰是他最容易學的。 比如, 父親喝斥人時嗓門高, 表情憤怒, 孩子一下就記住那一時的情景, 根本無需特殊技巧, 不用努力、不用練習就學會了。 至於父母講的道理, 他都會覺得千篇一律, 沒什麼刺激, 也沒什麼新鮮感, 當面點頭, 過後就忘了。

大人的優秀行動做起來是比較費周折的, 需要冷靜地克制自己。 比如, 媽媽把收來的衣服疊齊, 把亂放的東西放好, 在孩子看來這一切事情程式多、麻煩, 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 即使看到大人愛整潔的好習慣, 孩子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去克服自己懶散的習慣。

如何讓孩子學好而不學壞呢?唯一的方法是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父母在孩子面前坦誠、熱情、求知欲望強、愛學習、愛思考、堅強、勇敢、有同情心, 時列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使孩子在模仿你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時, 只能受到正面的影響, 讓孩子沒有比較和選擇的機會, 他就只能學你好的一面。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做造作的特殊表演, 孩子會深深地厭惡這樣的父母, 孩子會感覺出父母是虛偽的, 不可信的。 父母的做作表演, 其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做某些事, 卻嚴厲阻止孩子。 譬如, 要孩子少看電視、讓孩子做功課, 自己卻坐在那裡大模大樣看電視。 父母粗心犯了錯誤, 父母自己原諒自己, 孩子粗心犯了錯誤,

父母便沒完沒了地批評。 這使孩子認為做錯事不是父母的專利, 父母可以犯我也可以犯。 孩子還會想:“父母都不愛學習, 讓我為他們學習, 我才不幹。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很重要。 大人說話時孩子總在聽, 他們會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感到驚奇。 大人的好惡會輕而易舉地影響他們。 大人可以說許多話題, 但有些話題在孩子面前必須禁忌:罵人、抱怨、、想壞點子。 許多話題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們卻會誤解。 孩子不可能以批判的態度來對待父母的談話, 他會把它當做真理全部接收過來, 長久記在心裡。 孩子還喜歡用父母職業的特殊用語和技術名詞為自己服務。

孩子們總願意做英雄, 不願做壞人,

當他們在做英雄時, 很可能幹的卻是壞事。 這是孩子的誤解, 父母的任務是不讓孩子誤解:

父母在做有益的事時不妨要求孩子一起做。 做過一遍好事, 孩子知道它的價值, 便會努力再去做。

對孩子好的行為予以獎勵。

孩子總是從“瑣事”上模仿大人, 父母必須對自己的言行有所約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