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膳食>營養飲食>正文

“五味”養生經 傳承中華飲食養生文化

所謂五味, 是指酸、苦、甘、辛、鹹。 中醫認為, 味道不同, 作用也不同。

比如:

酸生肝

酸:中醫講“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 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 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 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番茄、山楂、柳丁, 均富含維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 防治動脈硬化。

苦生心

苦:古有良藥苦口之說。 中醫認為“苦生心”, “苦味入心”。 能泄、能燥、能堅陰。 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意。 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 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如苦瓜, 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甜入脾

甜:中醫認為, 甜入脾。 食甜可補養氣血, 補充熱量, 解除疲勞, 調胃解毒、和緩、解痙攣等作用, 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

鹹入腎

鹹:為五味之冠, 百吃不厭。 中醫認為“咸入腎”, 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 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 以保持正常代謝。 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

辣入肺

辣:中醫認為, 辣入肺。 有發汗、理氣之功效。 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 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 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 經常食用, 可預防風寒感冒。 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味和利健康

因此, 我們在選擇食物時, 必須五味調和,

這樣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若五味過偏, 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說明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味和三要點

要做到五味調和, 一要濃淡適宜。 二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 酸、苦、甘、辛、鹹的輔佐, 配伍得宜, 則飲食具有各種不同特色。 三是在進食時, 要做到味不可偏亢, 偏亢太過, 容易傷及五臟, 于健康不利。

味過的害處

《素問·痹論》認為遠古時期, 人們任意擇食, 導致“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黃帝內經》中指出:“多食鹹, 則脈凝位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則內胝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即鹹味的東西吃多了, 會使流行在血脈中的血瘀滯, 甚至改變顏色;苦味的東西吃多了, 可使皮膚枯槁、毛髮脫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 會引起筋脈拘攣、爪甲乾枯不榮;酸的東西吃多了, 會使肌肉失去光澤、變粗變硬, 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 能使骨胳疼痛、頭髮脫落。 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響機體健康的情況, 從反面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性。

五味宜五臟

《素問·髒氣法時論》對五味與五臟的相宜食物提出:

肝色青, 宜食甘, 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 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栗皆鹹;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