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爺患糖尿病已經十幾個年頭了, 一開始覺得這個病不痛不癢的就沒當回事, 後來一次偶然測血糖, 竟然高達20mmol/L, 這才引起了他的重視。 於是開始研習健康知識, 專心克糖, 血糖也開始正常起來。 近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晚餐前血糖變得較高, 有時甚至高過午餐後血糖達到9mmol/L以上, 這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趕忙在健康課堂上詢問了專家, 才知道, 這個原來叫做糖尿病的“黃昏現象”。 許多病友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況出現, 可能是用藥不當而引起, 合理用藥便可防範。
那麼什麼是糖尿病的“黃昏現象”呢?
糖友們對“黎明現象”可能都有所耳聞,
“黃昏現象”與“黎明現象”的情況相同, 是黃昏時候出現高血糖現象。 為什麼這兩個時段較其他時段特殊呢?這與人體內的生糖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時內的節律性分泌有關。 通常情況下, 人體內分泌的生糖激素從零點開始增加, 至淩晨4:00~6:00達到高峰, 然後下降, 下午的17:00~19:00是生糖激素分泌的另一個高峰。
也有些患者“黃昏現象”發生得較晚, 為睡前高血糖。 目前“黃昏現象”沒有一個規範的診斷標準, 但通常認為餐前或睡前血糖高於飯後2小時血糖1~2mmol/L的, 為“黃昏現象”。 “黃昏現象”和“黎明現象”一樣可以避免, 只要藥物監管到位, 藥效時間把握準確便可。 也還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來應對“黃昏現象”。
1.可將午餐分兩次吃,
2.注意運動, 在午飯後2小時做30~60分鐘的運動。 一般每分鐘步行100步為一個運動單元, 可以消耗熱量80~100卡, 有效降低血糖。
3. 可在午餐前改用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 如諾和銳或優泌樂。
4. 可在早晚餐前用磺脲類降糖藥, 在早餐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島素, 亦可在午餐前使用餐時胰島素促泌劑, 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5. 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黃昏現象”的人較多的, 注射胰島素時最好使用胰島素泵。
6.病友也可以將詳細的血糖情況交給醫生, 讓醫生幫助調整用藥, 通過藥物避免此現象。
因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時有症狀發生, 而高血糖極可能毫無察覺, 所以要預防這種現象的出現, 還是要注重血糖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