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自認自己做得夠好, 而結果卻不如人意時, 責怪別人做得不夠好, 可能是最容易的選擇之一。 而當這樣的事重複發生時, 就不禁讓人疑問, 難道僅僅是因為別人的原因嗎?這裡我們就借一位喜歡把事事做到完美, 卻遭遇失敗婚姻的主婦的故事, 來看看完美心態的背後, 隱藏著什麼讓我們得不到完美結果的原因。
“我無怨無悔, 任勞任怨, 把笑臉全都給了你, 轉過臉去獨自療傷……”瀟鐳最近博客裡的那股哀怨勁, 著實把朋友們嚇了一大跳, 不過可以理解的是, 瀟蕾在幾個月前剛剛經歷了一場婚變。
每當有人在博客裡留言, 對瀟鐳的處境表示同情時, 她覺得非常欣慰, 認為在大多數人心裡, 自己還是“占理”的那一邊。 可瀟鐳也聽到一些不同的意見, 比如有人會這樣說, “你這樣追求完美的心態, 時間長了, 身邊的人難免會有壓力。 ”看到這樣的話, 瀟鐳不禁想起在離婚前, 丈夫也曾說過, 自己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當時瀟鐳非常不理解, 而現在卻有點犯嘀咕: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
完美背後藏著攻擊
剛開始的幾次諮詢裡, 瀟鐳把自己保護得嚴嚴實實, 大多數時間, 她都在講自己為家庭付出了什麼, 而前夫又是如何地不珍惜。 她向心理醫生提得最多的問題是, “為什麼我做得很好, 他居然還是不珍惜, 居然會離開我?”、“我怎麼做, 他才會滿意?”但心理醫生並沒有直接回答瀟鐳的問題, 而是要瀟鐳多說一些和自己有關的感受, 而不是去猜測前夫的想法。
在一次諮詢中, 心理醫生問瀟鐳, “你說了很多對前夫的不滿, 但這些, 你好像都沒有直接向他表達過?”“沒有, ”瀟鐳有點猶豫地說, “我總是想, 如果我做得夠好,
說完這話, 瀟鐳沉默了好半天, 這麼長時間以來, 這是她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去攻擊前夫。 在心理醫生看來, 瀟鐳能承認這一點, 卻是非常重要的。 至少離婚的原因, 不再僅僅是她的前夫不懂得“珍惜”, 瀟鐳身上某種威脅的成分也起了作用。
${FDPageBreak}
正視自己攻擊的欲望心理醫生再次幫助瀟鐳, 把離婚的原因, 往瀟鐳這種追求完美的心態推進了一大步。 “如果他沒有做到你想像中的樣子, 你會怎麼樣?”瀟鐳回想了幾次類似的場景後說, 有時候一些很小的事情, 甚至包括沒收拾好茶几, 也會讓她不高興,
“我在諮詢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 有時候你好像對我說的話不滿意, 你沒有說出來, 但我能感覺到你對我的鄙夷。 ”心理醫生趁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瀟鐳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說, 一看到心理醫生是男人, 和前夫有幾分相似, 她就不自覺地把對前夫的很多情緒, 都轉移到了心理醫生身上, “我還特別想向你證明, 在這場婚姻裡, 我是沒有錯的。 ”說完, 瀟鐳和心理醫生相視一笑,
對離婚的事, 瀟鐳不再糾結于前夫為什麼會離開自己, 而開始看到自己的問題——想表現得完美, 其實隱藏著另一層意思:不給別人任何批評、挑剔自己的機會, 而讓別人在完美面前, 總是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但這給前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心理醫生告訴瀟鐳, “以前也許有人對你過於挑剔、苛刻, 可你的前夫不是, 你只是把自己受的傷, 都報復到他身上了。 ”瀟鐳信任心理醫生的解釋, 願意繼續去探索和面對掩藏在完美的表現背後的東西。 而瀟鐳的博客上, 不再看到大段大段哀怨的文字, 最近朋友們還在她的博客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不怪罪別人, 就是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有點累,但也很快樂。”
看多一眼
為什麼一定要完美?
看看這種心態的發展和解構過程,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有時會以完美來要脅別人了。
1.被挑剔、批評、指責的感覺,我實在不想再經歷了;
2.如果我做得很完美,別人就沒有機會挑剔我了;
3.而且,如果我看起來很完美,那麼受批評、挑剔的,就一定是別人;
4.別人沒有理由批評我,我做得這麼好,不是嗎?
5.為什麼別人還是找機會對不起我?是他們欠我的。
反向解構
1. 我隱藏著哀怨、委屈、憤怒,可是沒有表現出來,但一點不順心的小事,也足以引發我的情緒;
2.為什麼?我總是把別人的表現和自己的表現做比較,從道理上來看,我比別人做得好,可我這麼做,正是為了讓別人比不上我;
3.為什麼要讓別人比不上我?因為我曾經被放在一個低人一等的位置,但我不想一直處在這個位置。不過,這和現在身邊的人,其實沒多大的關係;
4.我可以不受過去控制,我可以去面對過去的問題,一旦面對了,現在的“完美要脅”也不存在了。
實用建議
當哀怨總是來臨
頻繁地把生活中的不順心怪罪到別人身上的人,甚至製造一些機會來責怪別人,是不是有“移花接木”的嫌疑呢?哀怨、諷刺、委屈、攻擊等情緒背後,都隱藏“我高你低”的心態,而總是希望將別人置於“低”的位置,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敏銳的察覺,來澄清和整理自己的這種行為模式,但一些隱藏時間較長,或較深的行為模式,也可請專業人士幫忙一同梳理。
就是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有點累,但也很快樂。”看多一眼
為什麼一定要完美?
看看這種心態的發展和解構過程,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有時會以完美來要脅別人了。
1.被挑剔、批評、指責的感覺,我實在不想再經歷了;
2.如果我做得很完美,別人就沒有機會挑剔我了;
3.而且,如果我看起來很完美,那麼受批評、挑剔的,就一定是別人;
4.別人沒有理由批評我,我做得這麼好,不是嗎?
5.為什麼別人還是找機會對不起我?是他們欠我的。
反向解構
1. 我隱藏著哀怨、委屈、憤怒,可是沒有表現出來,但一點不順心的小事,也足以引發我的情緒;
2.為什麼?我總是把別人的表現和自己的表現做比較,從道理上來看,我比別人做得好,可我這麼做,正是為了讓別人比不上我;
3.為什麼要讓別人比不上我?因為我曾經被放在一個低人一等的位置,但我不想一直處在這個位置。不過,這和現在身邊的人,其實沒多大的關係;
4.我可以不受過去控制,我可以去面對過去的問題,一旦面對了,現在的“完美要脅”也不存在了。
實用建議
當哀怨總是來臨
頻繁地把生活中的不順心怪罪到別人身上的人,甚至製造一些機會來責怪別人,是不是有“移花接木”的嫌疑呢?哀怨、諷刺、委屈、攻擊等情緒背後,都隱藏“我高你低”的心態,而總是希望將別人置於“低”的位置,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敏銳的察覺,來澄清和整理自己的這種行為模式,但一些隱藏時間較長,或較深的行為模式,也可請專業人士幫忙一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