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 吸引顧客購買, 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後就不會出問題。 ”在一家“地下作坊”, 記者不光看到一些餅乾、辣條、薯片散放在有雜物的桌子上, 室內蒼蠅飛來飛去, 衛生條件惡劣, 女工們用手將食品裝入印有“奧森傲”、“好利友”的包裝袋中, 還發現一個盛裝農藥“甲胺磷”的塑膠桶, 聽到了如此解釋。
這樣的作坊加工出的各種食品主要覆蓋農村。 村民認為, “我們買東西不看品牌和保質期等, 只要能買得起、吃著香就行。 ”這種“現實”和“規律”, 使得一些農村小賣部經營者發現, 想要賺錢, 就一定要經銷假名牌、“高仿”“取大名”這三類食品。
自從“三聚氰胺”、“瘦肉精”、氾濫的“化學添加劑”等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爆發以來, 自中央到地方都架起了食品安全的高壓線, 系列檢查、監管和問責不斷為公眾熟知。 的確, 一時之間, 近段時期食品安全局面大有改觀, 人們放心許多。 但是, 想不到, 這種局面只是城市的專利, 在廣大農村, 依然存在那麼多的薄弱環節。 記者在農村走訪, 常見每塊1元的名牌巧克力、脹袋漏水的果凍、黴變的辣條……這些國家禁止銷售的假劣食品,
最為典型的, 莫過於把農藥甲胺磷當做調味的添加劑了。 這不知是誰的發明和發現?這種荒唐的配方難道僅僅取決於口感?造假造到連農藥都成了添加劑, 真不知道健康的底線到底滑落到了哪裡?此前, 筆者聽說制作假茅臺酒, 敵敵畏是萬萬少不了的, 加了敵敵畏, 茅臺才更有茅臺味。 再有, 就是《紅高粱》裡, 撒了尿液的酒會更香。 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大概只有國產, 才會進入吉尼斯紀錄。
國人吃東西有著“眼不見為淨”的美德。 只要端上桌, 吃起來口感好, 就一俊遮百醜;有些變質的食品,
這個良心是存在的。 但是無數事實表明, 良心又是靠不住的。 小作坊裡, 自然會有“風味小吃”, 但也有一心追逐利潤, 拿農藥做調味劑的。 怎麼辦?九九歸一還是“監管”倆字。 針對農村存在大量“監管盲區”, 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食品安全的“利劍”要一視同仁, 絕不能說什麼人手不足, 檢測費用高、耗時長, 顧了城市, 讓農村食品安全“天塌了”。 如果聽任假劣食品被農村孩子當成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