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身體遭受的外力超過骨耐受力的極限時發生的骨損害。 有人覺得骨折只要復位後用石膏固定 , 飲食中注意多補鈣就可以了 , 不必用藥 , 其實不然。 骨折後 , 不僅骨頭 , 其他相關部位也有可能受到牽連 , 在局部或全身引起一系列反應 , 臨床一般會根據其併發症選用相關藥物對症治療。 那麼骨折患者如何正確用藥呢 ?
如果是開放性骨折 , 或是術後併發了局部及全身感染 , 毫無疑問應該選用抗生素。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適用 , 我們應避免使用這些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藥物具有絡合鈣離子作用 ,
治療大範圍的骨折損傷時易併發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 , 此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往往是首選。
骨折後 , 傷處一般會發生滲出性炎症 , 形成局部紅、腫、熱、痛的臨床症狀 , 通常使用甾體和非甾體抗炎藥對症治療。 骨折癒合早期的炎症反應與前列腺素 有密切關係 , 非甾體抗炎藥可抑制PG的合成 , 從而減弱PG引起的骨折斷端血管擴張等一系列炎症反應。 但藥物在產生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PG在炎症情況下的擴張正常血管的作用 ,
無論是閉合性骨折還是開放性骨折 , 內部癒合時都會形成一定數量的血栓。 栓子隨時有可能脫落 , 進入血液迴圈。 如果病人的血液黏稠度本來就比較大 , 此時極易造成深部靜脈栓塞或肺栓塞 , 危及患者生命。 抗凝藥雖可防止血栓形成 , 但會使骨折端纖維蛋白血塊減少 , 並降低了局部鈣濃度 , 影響骨癒合。 長期應用抗凝藥還會形成類似激素的作用 , 造成骨質疏鬆和自發性骨折 , 對患者形成不利因素。
對於腫瘤病人來說 , 骨折真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 許多腫瘤病人需要化療 , 而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或殺滅生長旺盛的腫瘤細胞 , 由於其選擇性差 , 所以無論是生長旺盛的腫瘤細胞 , 還是正常活躍分裂的細胞都將被抗腫瘤藥抑制或殺滅 , 骨折癒合期的新生細胞也不幸被列入“黑名單”中。 即使有幸“逃”過這一劫 , 作為抗腫痛藥毒副作用之一的骨髓抑制對骨折的癒合也極為不利。
因此, 在骨折的前、中、後期併發症治療中 , 要權衡利弊 , 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慎重選用藥物 , 切勿舊病未除又添了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