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中醫藥治療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骨代謝失去平衡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 骨礦物質與骨基質相應減少, 使骨組織顯微結構和分佈發生改變, 導致骨組織的荷載功能減弱和骨脆性、易骨折性增加, 同時伴有全身骨骼疼痛, 負重困難, 呈圓形駝背等臨床症狀, 這是骨骼自然衰老的表現。 隨著人口壽命的增長, 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目前傷骨科臨床多見的老年病症之一。

中醫理論認為, 腎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 因此骨骼的生長、發育、強勁、衰弱都與腎精的盛衰密切相關, 腎精足則髓生有源, 骨賴髓養,

骨骼得以滋養而強健、有力、堅固充實, 若腎氣不足, 腎精虧虛, 則髓生化無源, 骨失其養, 則脆弱無力。 骨枯髓減, 則腰脊不舉, 足不任身, 發為骨瘺。 這些病症與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 因此可認為, 骨質疏鬆症當屬中醫所謂的“骨瘺”範疇, 故在治療上也是以填補腎之精氣為主。 在補腎的同時, 也要考慮到補脾, 因為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主百骸。 先天之精有賴後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的不斷充養。 若脾胃虛弱, 運化乏力, 則先天之精無以充養, 勢必使精虧髓空, 而百骸瘺廢。 在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中, 脾與腎的關係, 非常密切。 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後天之本, 脾之健運, 化生精微, 須借助于腎陽的推動, 所謂“脾陽根于腎陽”,
因此, 如果腎陽不足, 則不能溫煦脾陽, 使脾失健運, 反之, 若脾土久虛, 亦可致腎虧。 由此可見, 骨質疏鬆症, 不僅與腎虧有關, 也與脾虛關係密切。 因此在治療上, 宜“脾腎同補”之法。

另外, 益氣活血也是骨質疏鬆症的一種治療法則。 所謂“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骨骼的生長、強勁, 離不開氣血的溫煦濡養, 氣血充足, 骨骼才可強勁, 骨質疏鬆症是骨骼的衰老表現, 中醫在抗骨骼衰老的治療過程中, 益氣活血、調理氣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骨質疏鬆症, 從骨結構表現上講是“松”, 而病人的主要臨床體征是“痛”, 在臨床治療中, 用中藥“滋陰降火”, 往往是緩解疼痛症狀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內服中藥外, 還可配合活血、解痙、鎮痛的敷藥、膏藥、擦劑、熏洗等外治,

則更有助於病症的緩解。

臨床上常分為:

1、腎陽虛損型, 常用藥有熟地、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肉桂等;

2、腎陰虧虛型, 常用藥物有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藥、首烏、黃精等;

3、脾胃虛弱型, 常用藥有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白芍、陳皮、升麻等;

4、肝血不足型, 常用藥當歸、白芍、川芎、枸杞、木瓜、仙鶴草、熟地等;

5、氣虛血瘀型, 常選用黃芪、赤芍、紅骨、骨碎補、地龍、丹參等。

總之, 中醫藥治療骨質疏鬆症是有一定療效的, 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衰老性的骨骼方面的表現, 因此治療用藥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 同時在治療上仍需辨病與辯證的有機結合, 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