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鍛煉是骨髓炎治療和恢復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合理的功能鍛煉, 能促進血液迴圈, 有利於腫脹的吸收和骨組織的病變的恢復。 過去為了避免病理性骨折, 主張對骨髓炎病人, 強調多休息, 少活動。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 這種認識是帶有一定片面性的。 骨折後指導性的功能鍛煉, 對骨折的復位、固定者有重大意義, 同時還可防止關節強直, 促使肢體恢復功能。 把動與靜結合起來, 對骨髓炎的不同類型病人或同一類型不同階段的病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骨髓炎能否迅速癒合, 功能鍛煉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功能鍛煉對肢體血液迴圈的影響:肢體的功能鍛煉, 可以發揮肌肉對血液迴圈的泵作用。 肌肉收縮時, 組織間壓力增高, 推動靜脈反流;肌肉舒張時壓力減低, 更多的動脈血通過毛細血管床流血靜脈, 促進了肢體軟組織和骨內的血液迴圈, 血流量顯著增加。 肌肉活動時, 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等, 能促使局部血管擴張, 肌肉內備用血管開放, 保證更多的血液通過。 實驗證明, 受試者前臂肌肉持續強烈收縮1分鐘, 肢體動脈血流量可增加3~4倍。 實驗切斷動物的腓腸肌後該肢體瘀血, 最後產生骨質疏鬆;重新恢復腓腸肌後, 同質疏鬆情況又見好轉。
多年來, 血管的成骨作用, 受到人們的極大重視。
因此, 血管在骨折過程中, 不僅起著供代謝必需的物質和運走代謝產物的作用, 實際上在骨形成的每個環節上都起著主要作用, 有人根據其多年研究骨質血運的結果指出, 關於骨質形成的秘密, 雖尚未完全瞭解, 但這一事實可完全肯定,
功能鍛煉對關節的影響:關節活動是評定骨科疾病療效的一個重要標準。 滑膜在關節內折疊突起形成皺褶, 容易彼此粘連。 關節活動時, 由於滑液的不斷迴圈, 可以防止粘連。 骨科疾病中, 關節因長期被固定或靜止不動, 折疊的骨膜就有可能粘在一起。 輕者通過鍛煉和按摩, 即可慢慢撕開粘連;重者則關節活動發生永久性限制。 關節攣縮是造成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 關節附近血腫機化, 在並節周圍各層組織之間形成的瘢痕組織,
無論是關節內還是關節外, 在骨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關節功能障礙都是關節長期被固定的結果。 只要關節能夠活動, 骨膜就不會粘連, 關節囊也不會攣縮。 即使關節周圍有其他病灶形成, 在關節活動中形成的瘢痕也較鬆軟, 不至影響關節活動。
功能鍛煉對骨折斷端的作用:持續性的生理壓力, 可以促進骨組織的增長, 加速骨折癒合, 這一原理已得到公認, 且已廣泛地應用於監床, 收到良好效果。 骨折的局部不且機械加壓, 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受傷肢體在局部固定的前提下, 及時地進行功能鍛煉, 如骨折局部沿著骨幹長軸方向的機群, 做收縮、舒張的運動;骨折上下關節做比較自如的伸、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