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食、起居、情志調節均須兼顧
中醫認為, 人有五臟六腑, 膽為六腑之一, 又為中精之腑, 內藏金汁(膽汁), 膽附屬於肝, 主疏泄, 其作用是調節膽汁的儲藏與排泄, 參與水穀精微的消化與吸收, 肝膽功能的正常與否與膽石症有直接的關係。 如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情志損傷等因素刺激, 可引起人的肝膽失其調節與疏泄, 則體內濕熱內生, 氣機不暢;久則濕熱煎熬膽汁成石;膽石停留, 濕熱不清, 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體內熱盛蘊毒, 毒熱或薰蒸肌膚發黃, 或深陷營血發厥, 引起全身性的危重症候。 老百姓都知道愛吃肉飲酒、肥胖、不愛吃早餐容易患膽石症,
二、“治病求本”、“標本緩急”、“標本兼治”
中醫治病在乎治本。 膽石症的發生, 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 引起膽汁代謝異常而病, 因此中醫通過調理臟腑、疏肝利膽等方法, 糾正消化、代謝上的紊亂, 維持肝膽正常的功能, 通過中藥或配合其他一些療法,
中醫治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膽石症治療的原則是利膽去石, 從根本上消除疾病。 但出現炎症或急性症狀時, 就要把治療的重點放在解毒抗炎上, 及時緩解症狀, 控制病情, 避免導致膽囊化膿、穿孔, 或膽管炎症的出現。 臨床實踐證明, 中藥治療可以使許多病人避免急症手術, 防止因手術引起的一些併發症。 待病情好轉後可進一步進行病因治療。 所以中醫治療膽石症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標本兼治”。 中醫還十分重視對“症”的治療。 臨床大部分膽石症病人常常表現有腹脹、咯逆、食欲不振和大便不暢等消化不良症狀,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醫歷來強調疾病的預防, 也就是“養生”之道, 包括食療、體療以及修身養性等內容。 膽石症的防治也離不開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