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膝關節滑膜炎多因膝關節創傷或勞損後瘀血久聚不散, 素體虛弱而複又外感風、寒、濕三邪, 其中又以挾濕者為主, 因而具有虛、濕、瘀三大特點。 中醫治療必須從整體出發, 以補虛、祛濕、化瘀為主。 慢性膝關節滑膜炎是骨傷科常見的病症, 中醫認為其病機多為虛和濕, 臨床治療均以活血化瘀為主。
從生理上看, 膝關節有兩個關節囊, 關節囊內有滑膜覆蓋, 滑膜又有豐富血管, 滑膜細胞分泌滑囊液, 營養關節軟骨, 潤滑關節面, 減少摩擦, 吸收關節活動時所產生的熱量, 以及防止代謝產物的損害,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津液輸布、排泄過程。
從病理上看, 慢性膝關節滑膜炎是關節腔內的滑膜液的分泌發生障礙, 就是津液輸布、排泄失常, 致使滑膜組織發生充血、水腫、炎性滲出, 從而導致滑膜液的瘀積。 所以, 中醫認為虛是該病的關鍵, 是先決條件。
從病因看, 一是肥胖者, 由於脾虛而生濕, 濕氣下注於膝關節, 使關節腔內的滑膜液體瘀積增加, 唐容川《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雲:“水病累血。 ”水氣凝聚後成水腫時, 亦可以使血流不暢, 形成瘀滯。 二是患者素體肝腎陰虛, 氣血不充, 複又外感風、寒、濕三邪, 留滯閉阻經脈, 致氣血不通。 三是創傷或勞損後, 瘀血久聚不散而形成。
縱觀慢性膝關節滑膜炎的致病過程, 風寒濕致瘀, 血虛致瘀, 久病耗傷正氣, 氣血陰陽虧虛, 久而入絡致瘀等均是發病的原因。 但瘀是伴隨虛和濕而存在的, 所以化瘀不應該選用峻猛破積的藥物, 應以養血活血、祛瘀生新的藥物為主。 如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紅花、牛膝、續斷等。
在慢性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過程中, 堅持以補虛、祛濕為主, 配合化瘀的治療方法對於該病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