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脾氣虛證的病理變化和檢查方法

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 食後為甚, 口不知味, 甚至不思飲食, 大便溏薄, 精神不振, 形體消瘦, 肢體倦怠, 少氣懶言, 面色萎黃或白, 或肢體浮腫, 舌淡苔白, 脈緩軟無力。 這些表現體現了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

一為脾臟運化功能的減弱, 脾失健運, 精微不布, 水濕內生, 故納少腹脹, 便溏;脾虛失運, 水濕氾濫, 故肢體浮腫。

二為氣血生化不足, 脾主四肢肌肉, 脾氣不足, 肢體失養, 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 中氣不足, 故精神不振, 少氣懶言, 形體消瘦, 面色萎黃。 不同年齡, 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嬰幼兒童脾氣虛證,

多表現為消化不良, 嘔吐, 肚腹脹大, 身體消瘦, 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者見脾氣虛證, 多表現為身體沉重, 四肢無力, 倦怠嗜臥, 或消瘦乏力, 語聲低微, 面色萎黃。

脾與胃表裡相合, 生理相關, 病則相聯, 脾主運化, 胃主受納, 脾氣主升, 胃氣宜降, 故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 腹脹便溏為特點, 而胃氣虛以食少噫氣, 噁心嘔吐為特點。 脾氣虛證進一步發展, 可致脾陽不足, 陰寒內生, 成為脾陽虛證。 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 兼見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溫, 腸鳴泄瀉而完穀不化, 口吐清涎, 小便不利, 畏寒肢冷等症。 脾氣虧虛, 清陽不升, 甚至陷而不舉, 可轉化為脾氣下陷證, 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 兼見久瀉久痢、脫肛、崩漏、子宮脫垂、臍腹重墜等症。

脾氣虛的檢查方法:

主要依靠體征和脈象診斷, 要注意相似證候的辨別:脾虛證的變化較多, 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 但作為氣虛證, 不難與心和腎相鑒別, 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狀。 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 由於氣虛多歸於脾, 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 因此, 確定氣虛, 排除心臟、腎臟氣虛, 則大多為脾氣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