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先天性髖脫位有哪診斷方法?

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 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

(一)外觀與皮紋 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 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 大腿短而粗, 小腿卻細長, 往往臀部寬大, 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 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 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 整個下肢在放平劑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

(二)股骨頭不能摸到 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 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 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 將手旋轉小腿時, 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

脫位時, 前面空虛而臀部後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

(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 將小孩平臥, 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 兩踝放平對稱位, 發現兩膝有高低, 稱為加氏征。 股骨縮短, 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

(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臥, 屈膝、屈髖90°, 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 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 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 往往是65°~70°之間, 內收肌明顯隆起, 稱做外展試驗陽性。 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 以後卻可以更外展至90°, 稱為Otolani跳動聲, 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 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 彩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 不能相互混淆。

(五)關節鬆動試驗 檢查關節鬆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

肌肉不緊張, 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 進入以及退出髖臼。 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

1.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 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 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 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

2.巴羅試驗(Barlow) 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 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 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 在外展中途時, 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後脫位, 大拇指放鬆時骨頭複入關節。 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鬆弛容易脫位但並不是髖脫位。

3.套疊試驗 小孩平臥, 屈髖90°屈膝90°, 一手握住膝關節, 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髂前上棘, 將膝關節向下推動,

可感到股骨頭向後突出, 向上提升時, 股骨頭複入髖臼, 稱做套疊試驗陽性。

以上三組關節鬆動檢查法一般適用於新生兒, 並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 否則往往不能檢查, 因此, 尚有一定的限制。

(六)跛形步態 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 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 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 phase)是骨盆有下垂, 晃動, 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 phase)時卻不明顯。 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後才能明確診斷, 最早約2足歲以上, 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 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 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 臀部向後突出, 腰椎向前突增加, 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

(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 這是一個古老方法, 目前已很少應用。 小孩站立, 當健側單腿站立, 患腿上舉, 骨盆同側向上升高。 相反, 當患肢單腿站立時, 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 加上臀肌萎縮, 髖關節不穩, 致使骨盆向下垂。

(八)大粗隆上升 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 稱做奈氏線(Nelaton)。 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 而向上脫位時, 大粗隆隨之上升, 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

X線檢查 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 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 但最後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 嬰兒出生後2~3月內, 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 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幹近側端與髖臼關係來測量。 骨化中心出現後, 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
攝片時將雙下肢併攏, 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 則變化更明顯可靠。 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 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 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 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 若位於其它地區, 則為脫位。 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YY′=Y線Hilgenreiner線;EP、E′P′=Perkin線;虛線=Shenton線(健側相連續)

(二)髖臼指數 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 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 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6)。 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 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 1956)。 2歲以上者在20°以內。 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 近年來對於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 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正常:股骨幹軸線經過髖臼外上緣

右側脫位:股骨幹軸線經過髂前上棘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臥,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正常:股骨幹軸線經過髖臼外上緣

右側脫位:股骨幹軸線經過髂前上棘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臥,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

E=髖臼外上緣C=股骨頭中心點(即骺線中心點)

在有條件時可應用CT或MRI檢查便可明確診斷。 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正常:股骨幹軸線經過髖臼外上緣

右側脫位:股骨幹軸線經過髂前上棘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臥,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正常:股骨幹軸線經過髖臼外上緣

右側脫位:股骨幹軸線經過髂前上棘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臥,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

E=髖臼外上緣C=股骨頭中心點(即骺線中心點)

在有條件時可應用CT或MRI檢查便可明確診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