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對曾經遭受的侮辱會刻骨銘心, 幾十年也揮之不去?為何在政治競選活動中“抹黑運動”比“形象工程”威力更大?
大腦的“消極偏好”
這並不是因為心胸狹窄, 而是由於齷齪的事情給人的大腦造成的震撼更大。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卡喬波博士說, 人的大腦有個“消極偏好”機制, 使得大腦對令人不快的消息更為敏感。 在大腦剛開始處理資訊時, 這種偏好機制就在無意識狀態下自動運行了。
卡喬波博士做過很多實驗。 他讓被試者看三種類型的圖片:一種能激起積極情感(如比薩餅);一類能激發消極情感(如傷疤臉、死貓);另一種能產生中性情感(如盤子、電吹風)。
推薦閱讀:人們為什麼愛“撒謊”?
提防危險
心理學家分析指出, 在進化過程中, 人類為了免遭傷害, 具備了對負性資訊做出強烈反應的能力。 人類只有避開災禍, 才能生存下來。 慢慢地, 大腦發展了一套機制, 能無意識地注意危險信號, 從而採取措施避開災難。
好感需大量積極行為
大腦的這套對負性資訊敏感的內在機制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比如說, 在婚姻生活中, 研究人員發現了“婚姻均衡系統”的存在,
研究還發現, 小而頻繁的積極行為才能使天平的指針向幸福的方向傾斜。 一次性的、重大的積極行為, 比如給對方舉辦一場生日宴會, 並不能消除受到的傷害, 生活需要不斷地、慢慢地滋潤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