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蝸居房奴啟示:擺脫大房子=成功的虛榮心

近日, 被稱做是一部“現代房奴奮鬥史”的電視劇《蝸居》在電視臺熱播, 劇中女主角海萍買房供房的經歷引起了很多背負房貸的年輕人共鳴。 同時, “房奴”的心理亞健康等情緒也成了關注的熱點。 專家指出, 房貸雖然是真實的煩惱, 但隨之帶來的心理壓力卻並非不可調適, 要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社會焦慮別轉嫁給自己
調查顯示, 幾乎所有的供房者都有焦慮情緒, 因此拉低了“幸福指數”。 一位以25年貸款分期買房的女士表示, 一想到未來那麼多年都要承受這種持續不斷的經濟壓力, 就難免焦慮。
對此,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淑清指出, 這種焦慮有一部分來自個人, 還有一部分來自社會。 高昂的房價與低收入之間的反差是大眾面臨的困境, 因此長期的房貸是社會施加給每個個體的壓力, 並非個人能力的缺陷。 因此“房奴”們要認識到, 靠自己的能力償還房貸、安居樂業是值得驕傲的, 應積極去看待, 肯定自己, 千萬不要把社會的整體焦慮都扛在自己肩上。
擺脫錯誤價值觀
《蝸居》中, 海萍想“一步到位”買個大房子導致負擔沉重的行為引起房地產專業人士的批判, 而“大房子=成功”的價值觀正是很多焦慮情緒的源泉。
資深房地產經紀人龔先生介紹, 很多人像海萍一樣, 要一步到位買個大房子, 但經濟能力不夠, 因此每月大半的收入都用來還貸,
成了喘不過氣的“蝸牛”, 反而與舒適無緣。
劉淑清指出, 購買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 一方面是出於“大房子=成功”的虛榮心, 一方面是看到別人買了大房子要去攀比。 在目前的房屋支付制度下, “要住大房子”而去超前消費的觀念使人多付很多本金和利息, 月供也不少, 雖然居住面積大了, 卻造成經濟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壓力, 抵消了住大房子應有的幸福感。 因此, 要學會把房貸控制在自己收入的合理比例內, 這樣房子雖小, 但心理上會舒適很多。
時常給自己積極暗示
“每天一睜開眼, 就有房貸、各種生活開支等一串數位蹦出腦海”。 現實中, 很多人與海萍一樣, 整天把這些數字牢記。 專家指出, 這是人為地給自己施加消極心理暗示,
絕對要避免。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表示, 她的房子貸了49萬, 25年共需另付30萬的利息, 想想就覺得難受。 劉淑清指出, 很多人都“每天去算總帳”, 給自己增加了無形的壓力。 其實房貸是分攤到未來每一個月的, 而不是當下就需要承受這幾十萬, 所以不要把經濟壓力天天掛在心頭, 形成消極的心理暗示。
她建議“房奴”不妨換位思考:雖然要付房貸、付利息, 但不用再付房租, 從為別人供房變成了為自己, 房子作為不動產還會升值, 何必要焦慮?心理學認為想到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所以要時常給自己積極暗示:以後有錢了提前還貸!並以此去從正面激勵自己, 把買房當成一項對生活長期有效率的投資,
才會更輕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