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 常練太極拳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功能。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太極拳教程中講的松與靜, 堅持練習太極拳的人, 能擁有健康強健的身體, 下面隨著太極拳實戰演練一下吧!
太極拳實戰中松與靜的變化特點
習練太極拳要求放鬆, 但不是全身鬆懈, 而是全身關節節節鬆開, 讓肌肉做到最大限度的放鬆, 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作用。
如預備式, 並腳站立, 兩臂自然下垂, 頭頂正直, 兩眼平視, 重心在兩腳之間, 好似天空有一根線吊在百會穴上, 意感周身肌肉像老牆皮脫落一樣與骨骼片片鬆開。
練拳時保持這種狀態, 收式後, 只有兩腳支撐身體, 周身感覺舒松透空。 任何運動都是鬆緊、張弛交替進行, 人體運動主要靠肌肉的張與弛牽動骨骼來實現, 太極拳符合運動規律, 也是如此。
練太極拳並不是一味的放鬆而不用力, 而是不用蠻力, 它所用的力是維持姿勢正確與穩定的自然力,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 從始至終, 都是由松到緊, 再由緊到松, 鬆緊自然協調。
如起式的兩腕前繃到兩掌下采過程, 意想十指肚向手心靠攏, 兩手腕將兩臂引向前上方平舉至高與肩平, 似停非停之際, 神氣凝聚, 內勁漸足, 這是一個由松逐漸到緊的過程。
此刻下勢之機生出, 微微放鬆, 兩腕舒伸, 兩臂自然下落, 至拇指尖貼近兩股骨外側,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松呢?平時身體活動雖然是一張一馳、一松一緊, 但總是緊多松少, 平時工作和勞動中已經養成了用力的習慣, 所以練緊容易練松難, 雖然時時提醒“不要用力”, 但往往要經反復練習才能使僵力消除。
尤其是在太極拳推手時, 很難克服僵力, 僵力總是不然而然的出來, 所以, 全身關節和肌肉在練拳中不斷克服僵力, 使全身鬆緊協調, 在健身和技擊的時候,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太極拳運動中所指的靜, 是指全身一動無處不動, 同時又有相對靜止存在, 古代先哲曾說“靜者靜動, 非不動也”、“靜即含動, 動不舍靜”。
太極拳動作緩慢,
無論動作簡單還是複雜、姿勢高還是低, 都要始終保持安靜, 才能保持意識集中, 精神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中去, 使每一個動作都做到始而意動, 繼而內動, 然後外動, 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 神形合一。
松與靜在太極拳實戰中的作用
松靜, 即鍛煉一種放鬆的心態, 這也是放鬆的人手點。 太極拳一代宗師武禹襄公日:“先在心, 後在身。 ”
心靜無為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 練太極拳首先要心靜, 只有神經中樞(大腦)松靜, 思想集中,
李雅軒先生說:“未隨出勢, 先將腦筋靜下來, 摒除雜念, 身心放鬆, 去掉拘束, 練拳時先松心, 後松身, 心身俱松之後, 其意氣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的放鬆程度, 是受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影響的。
練功時, 大腦越入靜, 神經興奮程度就越低。 骨肉就越松, 血液流動就越好。 但是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 需要一個鍛煉過程。
心靜不是強令內心鎮靜, 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 繼而才能進入無欲無求之境界。
是一種修為比較高的境界, 不是讓自己不動就是心靜。
單一地求松並不能做到真松、全松。
這樣從形體動作上看似柔軟優美, 但周身或多或少總有一部分沒有放鬆。
其實實現松的障礙就在於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圖, 他們往往越急切地想放鬆, 心情反而越緊張, 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
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心理因素, 恰恰導致了與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馳。
有些人把太極拳練得軟綿綿, 稍微用一點力卻又僵硬了, 精神也提不起來, 這樣既沒有柔, 也沒有剛, 這種練法練成的不是“由松人柔, 運柔成剛, 剛柔相濟”的太極拳, 而是一種體操式的太極拳, 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
松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要松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裡松不下,形體又如何能松得好呢?
內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乾淨、發勁乾脆呢?松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
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
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人手,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煉自己的松活、引化的本領。
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松心後松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松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松,接著求得皮膚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鬆,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鬆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鬆。
如胸松腹實、氣沉丹田等。松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進而松柔兼備,進而松而能沉。
習練太極拳時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太極拳中的松指的是全身肢體及筋骨肉的放鬆、拉開、延伸、拔長,尤其是上骨關節的松,在太極拳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帶動人體軀幹、四肢的所有連接部位韌帶、肌腱等如同松柔堅韌的橡皮筋,舒展輕靈,收縮自如,綿如浮雲,柔如麵團。
而令連接部位的骨關節,如同潤滑、光潔的軸承,360度全方位地運行,堅忍不拔,灑脫飄逸。從而讓人體任何一個部位、任何一個點,都可以以最小的能量去化解強大的衝擊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松,由松到沉。
它和軟有本質的區別,松是松柔,松中有彈性,如同彈簧般的掤勁,但是又有疲軟,是一種懈怠而不疲遝無力的勁。
練太極拳放鬆的意義
1、使肢體各部分進行有效的連通
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人,擊打的力量主要局限在臂部。經過拳式的放鬆訓練後,可使上肢、背部、腰部、下肢等各個環節的肌群很好地連成一體,這樣擊出的一拳其動力會來自整個機體,這種力量的擊打效果可想而知。
放鬆還能使肩、胯關節得以活化,肩的松活可使上肢與軀幹得以連通,胯的松活可使下肢與軀幹得以連通,如此也就做到了肌肉若的整體運動。
2、使肢體產生沉重感
放鬆的結果必然使上肢乃至軀幹的重力自然地分散於下肢,下肢穩固使人落地生根。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或技擊中不被人放出或擊出,才能有能力將對手放出或擊出。
上肢的放鬆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這樣就可以增強了骨的強度和硬度,我們常用綿裡裹鐵來形容太極高手的功力狀況。
指的就是肌肉像棉花樣軟綿,而內裡的力道卻像鐵棒那樣堅硬,這正是骨密度增加的結果。這樣的擊打力會具有極強的穿透性
太極拳放鬆的好處
1.有助於消除疲勞,特別是大腦可以得到淨化和調整,思維清晰。同時,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統器官功能協調、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平衡,大大增強免疫力。
2.有利於氣血經絡暢通,達到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氣滯血糖等副作用。
練太極拳能疏通經絡,提高心肺功能,促進血液迴圈,能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是養生的好運動。
3.有利於動作轉換的輕靈、協調,否則,就顯得僵硬、笨拙。
4.便於內氣下沉,上虛下實。既有利於身體穩固,又有利於發力扎實,因此,也可以說,不會放鬆,發力就不會有力。
5.有利於追求柔軟,積柔成剛。只有松柔,才可生剛;沒有松柔,就沒有剛勁。同時,也可把練拳的過程作為品味太極拳深刻內涵的過程,加深對拳理拳法的理解。
結語:綜上所述,松與靜在太極拳實戰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前,人們都認為太極拳是一種慢吞吞的老年人運動,其實並不是這樣,太極拳是一種靈活多變的運動,年輕人練習太極拳也有不同的收穫。
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松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要松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裡松不下,形體又如何能松得好呢?
內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乾淨、發勁乾脆呢?松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
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
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人手,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煉自己的松活、引化的本領。
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松心後松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松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松,接著求得皮膚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鬆,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鬆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鬆。
如胸松腹實、氣沉丹田等。松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進而松柔兼備,進而松而能沉。
習練太極拳時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太極拳中的松指的是全身肢體及筋骨肉的放鬆、拉開、延伸、拔長,尤其是上骨關節的松,在太極拳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帶動人體軀幹、四肢的所有連接部位韌帶、肌腱等如同松柔堅韌的橡皮筋,舒展輕靈,收縮自如,綿如浮雲,柔如麵團。
而令連接部位的骨關節,如同潤滑、光潔的軸承,360度全方位地運行,堅忍不拔,灑脫飄逸。從而讓人體任何一個部位、任何一個點,都可以以最小的能量去化解強大的衝擊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松,由松到沉。
它和軟有本質的區別,松是松柔,松中有彈性,如同彈簧般的掤勁,但是又有疲軟,是一種懈怠而不疲遝無力的勁。
練太極拳放鬆的意義
1、使肢體各部分進行有效的連通
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人,擊打的力量主要局限在臂部。經過拳式的放鬆訓練後,可使上肢、背部、腰部、下肢等各個環節的肌群很好地連成一體,這樣擊出的一拳其動力會來自整個機體,這種力量的擊打效果可想而知。
放鬆還能使肩、胯關節得以活化,肩的松活可使上肢與軀幹得以連通,胯的松活可使下肢與軀幹得以連通,如此也就做到了肌肉若的整體運動。
2、使肢體產生沉重感
放鬆的結果必然使上肢乃至軀幹的重力自然地分散於下肢,下肢穩固使人落地生根。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或技擊中不被人放出或擊出,才能有能力將對手放出或擊出。
上肢的放鬆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這樣就可以增強了骨的強度和硬度,我們常用綿裡裹鐵來形容太極高手的功力狀況。
指的就是肌肉像棉花樣軟綿,而內裡的力道卻像鐵棒那樣堅硬,這正是骨密度增加的結果。這樣的擊打力會具有極強的穿透性
太極拳放鬆的好處
1.有助於消除疲勞,特別是大腦可以得到淨化和調整,思維清晰。同時,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統器官功能協調、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平衡,大大增強免疫力。
2.有利於氣血經絡暢通,達到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氣滯血糖等副作用。
練太極拳能疏通經絡,提高心肺功能,促進血液迴圈,能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是養生的好運動。
3.有利於動作轉換的輕靈、協調,否則,就顯得僵硬、笨拙。
4.便於內氣下沉,上虛下實。既有利於身體穩固,又有利於發力扎實,因此,也可以說,不會放鬆,發力就不會有力。
5.有利於追求柔軟,積柔成剛。只有松柔,才可生剛;沒有松柔,就沒有剛勁。同時,也可把練拳的過程作為品味太極拳深刻內涵的過程,加深對拳理拳法的理解。
結語:綜上所述,松與靜在太極拳實戰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前,人們都認為太極拳是一種慢吞吞的老年人運動,其實並不是這樣,太極拳是一種靈活多變的運動,年輕人練習太極拳也有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