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墊腳尖走路運動,適合咳嗽兼有頭痛時
踮起腳尖時,全身的氣較容易挺出來,聚在胸部與腳尖。而以腳尖走路時,氣機運轉,在上面的病會紓解到最下方去,所謂病在上則治下,以平衡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最快的效果。 方法: 腳尖為頭部反射區,頭痛時,墊腳尖走3 ~ 5分鐘,可馬上平衡頭部
2016-01-26 211 -
複溜穴,刺激此處能利水、除濕、排毒
位置:在小腿內側,由內踝高點旁的問陷中(太溪穴)直上2寸(約3指寬),當跟腱之前緣。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感冒發燒汗發不出來、喘逆、腹脹、水腫、腸鳴、腹灣等。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 ~ 0.7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2016-01-26 339 -
大椎穴,刺激此處能迅速退燒止咳
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後頸根兩個高起骨頭之間),約與肩齊平。全身僅有一穴。 主治:發燒、感冒、咳嗽、頸背僵硬疼痛、氣喘、瘧疾等。 針刺與艾灸法:向上斜刺0.5 ~ 1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按摩法:以拇指按壓或以拳頭下緣肌肉輕輕敲
2016-01-26 211 -
委中穴放血通治法
放血療法多半應用于民間應用,在一定的部位上放血,能疏通氣血,緩解病情。又可從血液的顏色及濃度來判斷病情,容易流出且顏色鮮紅者,病情較輕,反之,則較重。 若看了醫師吃了藥,仍然咳嗽不止,或一再感冒發燒,可在"委中穴"(即膝蓋正後方突起肌
2016-01-26 545 -
委中穴,刺激此處能強化泌尿與免疫系統
位置:在膝蓋正後方的膶窩橫紋中央。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流行疫病、感冒、吐瀉、急性發炎、腹腔鬱血、劇痛、腰背疼痛等。 針刺與放血法:直刺0.5 ~ 1寸,每次30分鐘,或以采血片點刺出血3 ~ 4滴。每週3 ~ 4次。 按摩法:以拇指按壓
2016-01-26 206 -
尺澤穴,刺激此處能強化呼吸與免疫系統
位置:在手臂內側,微屈肘,肘橫紋上, 肱二頭肌腱撓側。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流行疫病、感冒、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扁桃腺炎、支氣管炎、皮膚過敏、小兒驚風痙攣等。 針刺與放血法:直刺0.5 ~ 1寸,每次30分每中。每週3 ~ 4次。 按摩
2016-01-26 288 -
彎腰前傾運動,適合咳嗽並且痰很多時
當彎腰且張嘴大口吐氣時,上呼吸道會更容易打開,自然就可清出痰液。 方法: 1. 取站姿,兩腳打開與肩同寬。 2. 深深吸一口氣,將左右掌均聚氣在胸前。 3. 彎腰將左右手儘量往前伸,同時張大嘴巴吐氣。挺身,重複所有動作數次,很快就可
2016-01-26 182 -
拉耳歪頭運動,適合咳嗽並且耳朵發炎腫大
當用力拉耳垂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打哈欠,釋放出身體的濁氣與疲勞。 方法: 1.站或坐,掌心向上,雙手平舉至腰部。 2.若左耳朵發炎腫大,用左手拉右耳耳垂,由右向左拉,同時深深吸氣,放鬆回正時緩緩吐氣。 3.反之,若右耳發炎腫大,即用右
2016-01-26 336 -
按壓手心來防治慼冒與止咳嗽
肺區(約小指根和掌根的中間部分); 後咽區、氣管、喉頭區、聲帶(食指根與大拇指根之間的部分); 肺尖、支氣管(食指和中指之間縫隙往下,在感情線下緣); 胃區(生命線1/3周圍),有助消化系統功能,並減少生痰; 腦區(大拇指),可刺激腦部
2016-01-26 366 -
按壓手背來防治感冒與止咳
口腔(合谷穴周圍); 胸椎區(食指下方的拳眼周圍); 上背區(第二掌骨上方); 咽喉區、顎扁桃體(大拇指第二節中間部分)。 方法:每區按壓3分鐘,每日2 ~ 3次,直到痊癒。 按壓咽喉區、顎扁桃體,咳嗽、感冒通通跑光光。
2016-01-26 226 -
按壓眼眶來防治感冒與止咳
上焦區(上眼眶外角1/6區域); 肺區(上眼眶內側5/6區域)。 方法:每區的內眠與外眠均按壓1分鐘,每日2~3次,直至痊癒。 按壓眼眶酸痛的區域, 可以改善呼吸道不適。
2016-01-26 350 -
按壓耳穴來防治感冒與止咳
耳中區(耳輪腳):主治氣逆、咯血。 輪1-6 (在耳輪上,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下緣中點劃為五等分,共六穴,由上而下依次為輪1、輪2、輪3、輪4、輪5、輪6,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扁桃腺炎。 角窩區(三角窩中中間1/3部分):主治哮喘。
2016-01-26 771 -
按壓腳底來防治感冒與止咳
腦區(腳大趾)。 先按摩腦區,再按摩以下部位: 肺區、氣管(第二、三、四趾下方約占1/6腳底部分); 食道和氣管(大趾下緣中間部分); 胃區(大趾下方約腳底1/3處)。 方法:每區按壓3分鐘,每日2~3次,直到痊癒。 先按摩腦區,
2016-01-26 187 -
按摩後背心,防治久咳不愈
身柱穴(第三胸椎棘突下):為常用強壯穴,能改善虛弱生病體質,尤其幼兒的久咳不愈。 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往左或往右2指寬處):為治療呼吸系統的要穴,主治各式各樣的肺病、咳嗽或氣管發炎。 方法:每穴按壓5分鐘,每日2~3次,直到痊癒。
2016-01-26 337 -
按摩腳背來防治感冒與止咳
淋巴反射區(足背最高點中間部分、5個腳趾縫上緣); 喉、氣管(大趾和二趾之間縫隙往上的足背部分); 胸(第二、三、四趾往上足背1/3部分)。 方法:每區按壓3分鐘,每日2 ~ 3次,直到痊癒。 1、 按壓淋巴反射區,止咳潤肺真簡單。
2016-01-26 225 -
按摩腹腔,幫助袪痰止咳
按摩名師曹龍醫師結合多年的中西醫行醫經驗所創立之"心法按摩"中,將整個腹部分為9個區域,是對應九宮八卦陣,每一格主管不同器官與部位,深層按摩即可達到充分排便解毒,以及間接幫助袪痰止咳的效果。 方法:按摩圖上的數位,每一區用5指尖深深
2016-01-26 236 -
握拳抬頭運動,適合咳嗽並且喉嚨痛時
當抬頭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打哈欠,釋放出身體的濁氣與疲勞。 方法: 1. 站或坐,掌心向上,雙手平舉至腰部。 2. 雙手握拳,用力聚氣,垂直手臂舉在下巴下緣左右側。 3. 抬頭向後臉朝上,同時不斷吸氣,繃緊前頸與喉嚨,產生不自主咳嗽,
2016-01-26 387 -
握拳晃胸運動,適合咳嗽又發冷時
握拳時,容易聚氣;平舉在左右胸前時,可打開胸腔;將左右手臂朝左右兩邊搖晃時,可迅速使身體溫暖起來,尤其拳心會越來越熱,帶動能量,到達末梢,不會再感到寒冷。 方法: 1. 站或坐,掌心向上,雙手平舉至腰部。 2. 雙手握拳,用力聚氣,
2016-01-26 322 -
曲池穴,刺激此處可退燒、消炎、止痛
位置:在手肘外側,屈肘,當肘橫紋外端閒陷處,為尺澤穴與眩骨外上髁連線之中點,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感冒、發燒、發炎、疼痛、麻痹、中風、手攣筋急、瘧疾等。 針刺與艾灸:直刺1-1.5寸,每次30分鐘。每週3 ~ 4次。 按摩法:拇指按壓或以
2016-01-26 303 -
梅、咸梅及甘草橄欖,可防病從口鼻侵入
烏梅內含蘋果酸、枸櫞酸、琥珀酸等酸性物質,有顯著的抗菌表現,對於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的作用。因此用紫蘇醃漬的梅子,對於呼吸道及腸胃系統會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在公共場所時,不妨口含紫蘇梅,再戴上口罩,等於有雙層的防護措施,
2016-01-26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