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
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 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 驅使孩子去探索。 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 自己不需用大腦, 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 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 變成叫一下, 動一下的木頭人。
一位朋友回應政府就業輔助計畫請了兩名年輕人, 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 遇事則推, 而且擺明瞭反正是短期就業, “我不想學”, 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 還沒有正式工作,
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 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 教以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 使學習變成挫折。 的確, 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 既然是壓力, 當然不會主動去做, 逼急了, 孩子會採取逃避的態度, 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 其實, 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 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 他只要頭一動, 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 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 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 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 只是沒有感應器, 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 但是走馬燈仍會動, 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 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 不會去動他的頭, 也不會笑。
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 驅使孩子去探索。 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
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 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 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 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 上周我去台東的太麻裡, 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 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 在那裡, 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 學習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 遲遲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符合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