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前者指凡出現呼吸窘迫症狀, 不論其病因, 都可以此命名, 後者指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引起的呼吸窘迫症(RDS)。 本文主要敘述後一種NRDS。 它主要發生在早產兒, 臨床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 病理以出現嗜伊紅透明膜和肺不張為特徵, 故又名肺透明膜病(hyaline miembrane disease)。 那麼,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早產(35%):
胎兒在胎齡22~24周時肺Ⅱ型細胞已能產生PS, 但量不多, 且極少轉移至肺泡表面, 隨著胎齡的增長, PS的合成逐漸增加, 因此嬰兒愈早產肺中PS的量越少, RDS的發生率也愈高,
糖尿病孕婦(25%):
糖尿病孕婦的血糖高, 胎兒的血糖也隨之升高, 此時胎兒胰島素的分泌必須增加, 才能適應糖代謝的需要, 使葡萄糖轉變成糖原, 這種情況下使胎兒長得肥胖巨大, 但肺不一定發育成熟, 而且胰島素有拮抗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 影響肺的發育。
宮內窘迫(20%):
宮殿內窘迫多發生在胎盤功能不全的胎兒,
肺外觀大小正常, 由於高度鬱血, 呈深紅色, 質靭如肝, 入水下沉, 切面呈深紅色肺組織片蘇木伊紅染色顯微鏡下見廣泛的再吸收肺不張, 肺泡間壁相互貼近, 肺中僅有少量擴張的肺泡, 其壁附有一層嗜伊紅均勻而無結構的物質, 即透明膜, 有時可見透明膜部份游離於肺泡中, 肺泡管和細支氣管擴張, 壁上也附有透明膜, 肺組織則有水腫, 有時可見到水腫液濃縮成透明膜的過程, 並可見到大單核和多核細胞滲出, 存活32小時以上者常併發肺炎, 而透明膜已被吸收或呈疏鬆顆粒狀碎片。
發病機制
PS能降低肺泡壁與肺泡內氣體交界處的表面張力,
P(肺泡回縮率)=2T(表面張力)/r(肺泡半徑)。
呼氣時半徑最小的肺泡就最先萎陷, 於是發生進行性肺不張, 不成熟肺的肺泡數量和通氣面積太少, 肺泡間隔寬, 氣體彌散和交換嚴重不足, 呼氣末肺泡萎陷, 通氣困難, 出現低氧血症, 使肺泡上皮細胞合成表面活性物質能力下降, 導致臨床上呼吸困難和發紺等症狀進行性加重, 持續低氧導致肺血管痙攣, 出現肺動脈高壓, 肺血流減少, 肺外右向左分流,
由於肺PS的分泌合成作用下降, PS再迴圈途徑的阻斷, 或者因肺泡腔內液體過多(轉運障礙, 高滲出), 均可以使PS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