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在痛苦的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 本病的易發年齡在50歲左右, 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常見於體力勞動者。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 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 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 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 並逐漸加重, 晝輕夜重, 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

第一階段認為肩周炎又稱“漏肩風”, 以疼痛和活動障礙為主, 為外感風寒之症, 針灸常取肩三針等局部穴位為主, 再加TDP照射或拔罐, 中藥內服則以祛風散寒止痛類中藥為主,

但驗之臨床, 療效並不理想。

第二階段參考古今其他醫家的經驗, 配合三間、條口透承山、陽陵泉等遠端腧穴, 或運用全息理論取第二掌骨側之肩穴, 隨咳進針, 同時令患者活動肩部, 臨床療效有了明顯提高, 部分病人可有立杆見影之效, 但仍有部分病人療效欠滿意。

第三階段是近年來通過苦讀《內經》, 結合多年來的臨床實踐, 又有了兩點新的認識與體會。 經言:“年過四十, 陰氣自半。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 多在五十歲左右發病, 實屬肝腎陰血虧虛, 筋失所養, 又複感風寒之邪所致, 為本虛標實之證, 純以實證論治自然療效欠佳, 此新認識之一。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範疇, 針灸治痹之法, 《靈樞?周痹》也有論述:“刺痹者, 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

視其虛實, 及大絡血結而不通, 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 熨而通之, 其瘛結, 轉引而行之。 ”細讀《靈樞》, 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詳於“經脈篇”。 綜合《內經》所述, 方知肩周炎之治首宜辨經, 次宜審穴。 當今臨床許多針灸醫生不分經絡而漫治之, 無怪乎其效不佳, 所謂“不明十二經絡, 開口動手便錯。 ”此新認識之二。

根據以上體會, 我現在治療肩周炎先以針灸止其疼痛, 其功能障礙治其標, 繼以中藥內服鞏固療效治其本, 每能應手取效, 方知肩周炎決非難治之疾。 針灸方法是經絡理論與全息理論結合, 只取一穴, 若疼痛部位在肩前側為甚者, 病在手太陰肺經循行線上, 針魚肩穴(穴在魚際穴下約05寸, 第一掌骨側赤白肉際,

按全息理論對應於肩部穴處, 可找到一針柄大小的條索狀物, 壓痛十分明顯);

若疼痛部位以肩骨禺穴處為甚者, 病在手陽陰大腸經循行線上, 可針三間穴處條縮狀物和壓痛點(第二掌骨側肩穴處);

若疼痛部位以肩後側為甚者, 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線上, 可針後溪穴處條縮狀物和壓痛點(第五掌骨側肩穴處);

若以活動障礙為主者其病在筋, 可獨取筋會陽陵泉穴, 多取對側, 壓痛點多在陽陵泉下05寸左右稍後方。 取效的關鍵除隨咳進針和活動肩部外, 取穴準確和進針手法也非常重要, 條縮狀物和壓痛點僅有針柄大小, 一定要紮准;進針手法宜先直刺(針柄與掌骨側成90度角)穿透條縮狀物至掌骨, 然後將針柄立起將針尖刺入條縮狀物與掌骨側之間,

此時針感最強。 以上方法只要用之得當, 皆能針入痛緩或肩部活動立刻改善, 一般針3次~10次即可。

針後若配合局部阿是穴針刺拔罐, 其效更佳。 針數次疼痛緩解後可加用中藥內服, 藥用山萸肉30?g~45?g, 酌配桑枝、桂枝、薑黃、細辛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品, 但配用藥物只1味~3味即可, 藥量也不宜過大, 以免喧賓奪主, 反而影響療效。 考山萸肉一藥, 《本經》言其主風寒濕痹,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補益之中大有條暢之性”, 並創曲直湯治療肝虛腿痛, 即以山萸肉為主藥, 證之臨床, 不論肩痛、腿痛, 凡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痛者重用山萸肉皆有良效

肩關節是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 是典型的球窩關節。

關節盂小而淺, 邊緣附有盂唇;關節囊薄而鬆弛, 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關節囊外有喙肱韌帶、喙肩韌帶及肌腱加強其穩固性, 唯有囊下部無韌帶和肌加強, 最為薄弱, 故肩關節脫位時, 肱骨頭常從下部脫出, 脫向前下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