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藥對與方劑的關係

藥對與方劑, 既屬於不同範疇, 但又有很密切的關係。

藥對, 僅限定於兩味藥組成;方劑, 一般藥味較多, 但也有少數方劑僅由兩味藥組成。 藥對有其特定的組成、功效與應用規律, 它介乎中藥與方劑之間, 起著橋樑、過渡的作用。 方劑有其特定的組方原則(如君臣佐使之類)與劑型(如湯丸膏散之類), 這則是藥對所沒有的。 總之, 藥對可以視作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張方子可以由一組或幾組藥對構成, 當然還可加其他藥物構成方劑。

由兩味藥物組成的某些方劑與藥對相似, 例如:六一散方劑即藥對滑石與甘草,

左金丸即吳茱萸與黃連, 小半夏湯即半夏與生薑, 良附丸即高良薑與香附等。 但是, 即使在同樣兩味藥的情況下, 同一藥對可以因劑型、劑量、用法等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劑中出現, 甚至可以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枳實與白術是一組常用的藥對, 在漢朝《金匱要略》中, 重用枳實名枳術湯, 屬於消重於補的方劑類;金元時, 張潔古改為枳術丸, 實系改為重用白術, 且加荷葉燒飯為丸, 應屬於補重於消的方劑類。 由此實證可以看到藥對與方劑間的關係與其不同意義。 通過對藥對的理解, 有利於剖析方劑的組成, 明確方義。 它不僅有益於舊有方劑的應用, 更有益於根據病機創組新方。 一般而論, 一個組織嚴謹, 療效確實的方劑往往由若干藥對組成,
甚至包含著幾個常用有效的方劑(或其主要組成)在內。 例如:麻黃湯僅四味藥, 可以理解為以麻黃與桂枝這一組藥對為主, 再加杏仁、甘草而成, 也可理解為兩個藥對的綜合, 那就視杏仁與甘草也是一組藥對了。 更不厭其煩地說, 還可認為是由麻與桂、杏與草、麻與杏、桂與草、麻與草等藥對組成。 下面再舉一個新方為例, 即系筆者在臨床上自創的清肺消痰飲, 用治支氣管感染甚為有效。 該方僅五味藥, 包含有桔梗與甘草, 桔梗與貝母, 銀花與甘草, 銀花與連翹, 連翹與貝母等5組藥對。 如從方劑角度論, 上方雖僅5味藥, 但卻包含有桔梗湯(配甘草)與銀花甘草湯兩個方劑的全方, 並兼有桔梗白散(配貝母)、銀翹散的主要組成在內。
由此可知:藥對與方劑間既有顯著的差別, 又有廣泛的、密切的聯繫。

現以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的六經分證與主方為例, 可知藥對確是經方方劑的核心。 在“太陽病”中, 針對表寒證的虛、實兩型分別立桂枝配芍藥與麻黃配桂枝兩個藥對。 又因寒鬱化熱, 而立麻黃配石膏。 “陽明病”之“經證”用石膏配知母, “腑證”用大黃配芒硝。 “少陽病”用柴胡配黃芩以和半表、半裡之邪。 “太陰病”偏於補脾氣者用人參配白術, 偏于溫中陽者用白術配乾薑。 “少陰病”寒盛者用附子配乾薑, 少陰熱化證則用黃連配阿膠。 “厥陰病”需吳茱萸之溫肝, 偏於氣虛者用吳茱萸配人參, 偏於血虛者用吳茱萸配當歸, 均加入溫開而降逆之吳茱萸配生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