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糖尿病的飲食療法原則是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 並認為碳水化合物是引起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 那時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量控制極為嚴格。 雖然這一飲食治療原則早已被淘汰, 但在臨床上仍可見到這種現象。
隨著胰島素的問世和對糖尿病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 人們逐漸認識到: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不僅導致脂肪代謝紊亂加劇, 還有損于合成和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功能, 使併發症增多。 因此, 對糖尿病病友飲食療法中碳水化合物量的控制放寬了許多,
正常人體內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質需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順利地進行代謝, 否則將發生代謝紊亂。 例如:只吃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 正常人也很快就會出現代謝異常, 最先表現為血中酮體堆積, 繼而出現酸堿平衡紊亂等一系列表現。 因為脂肪要在體內進行正常代謝, 需要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徹底完成, 若碳水化合物供給不足或代謝紊亂, 脂肪就會氧化代謝不全, 其中間代謝產物酮體就會大量積聚在體內。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用是供給熱能, 若供給不足, 體內蛋白質被動員分解供能,
碳水化合物還是促使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最佳刺激物質。 如果一個人一段時間不進食碳水化合物, 處於饑餓狀態, 一旦進食, 由於暫時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的障礙, 可以出現一過性高血糖和糖尿。
由此可見, 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糖尿病病友, 每天攝入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均應保持一定的比例。 就糖尿病病友而言, 應根據病情輕重不同, 攝入一定數量的碳水化合物, 一般每日應不少於200克, 而並非越少越好。 如果攝入太少, 不僅使口渴、乏力等症狀加重, 而且還可使血糖波動較大, 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