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萆薢滲濕東加減。 若濕熱盛者, 加黃連、苦參、土茯苓;癢甚者, 加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病情纏綿, 反復發作者, 加黃芪、白術、金銀花。 小兒脾弱, 腹脹便溏者, 合用參苓白術散。
證候表現:鼻前孔及周圍皮膚糜爛, 潮紅焮腫, 常溢脂水或結黃濁厚痂, 瘙癢, 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 病情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 小兒可兼有腹脹, 大便溏薄, 啼哭易怒。 舌苔黃膩, 脈滑數。
病因病機:脾胃失調, 濕濁內生, 蘊而生熱, 濕熱循經上蒸, 壅結鼻竅, 腐蝕肌膚, 則鼻竅肌膚糜爛潮紅;濕濁不清, 則脂液溢出, 積成黃濁厚痂;濕性粘滯不易速去,
治則治法:清熱燥濕, 解毒和中。
處方:萆薢滲濕湯。
方用:萆薢滲濕東加減。 若濕熱盛者, 加黃連、苦參、土茯苓;癢甚者, 加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病情纏綿, 反復發作者, 加黃芪、白術、金銀花。 小兒脾弱, 腹脹便溏者, 合用參苓白術散。
處方:參苓白術散。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二節鼻疳(章)
原文:脾胃失調, 濕熱鬱蒸主證:鼻前孔及周圍皮膚糜爛, 潮紅焮腫, 常溢脂水或結黃濁厚痂, 瘙癢, 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 病情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 小兒可兼有腹脹, 大便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