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打算裝模作樣地運動十幾分鐘, 這個過程中消耗的只是身體儲備的糖, 運動半小時後, 能量消耗才開始動用脂肪, 運動的時間越久, 脂肪消耗越多。
借球類運動的樂趣, 以抖擻精神之名, 參與到那些可以在室內盡情high的球類運動中, 應該算符合“東風”的要求。
壁球
壁球可以兩個人打, 也可以一個人打, 它不像網球, 少了拍檔幾乎就沒法進行。 壁球的規則與網球類似, 每個人擊球前, 球可落地反彈一次, 或在另一側牆壁上反彈一次。
比賽二人交替擊球, 互相為對方製造難題, 直到一方無法救起回球。
熱量消耗:600卡/小時, 相當於消耗掉一大份義大利面。
運動效果:由於壁球場地小、球速快、球路變化莫測, 參與者必須全神貫注, 將反應和動作大幅提速。 它鍛煉心肺功能、肌肉、關節和韌帶, 對靈活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等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 據國外運動醫學專家認為, 相同時間內, 同等水準選手之間的壁球比賽, 其運動量和鍛煉效果, 是相同條件下網球比賽的3-4倍 。
健身球
健身球適合所有的人進行鍛煉, 甚至包括需要康復治療的人, 也可以視為一種康復工具, 它的健身效果良好, 特別是對脊柱和骨盆的鍛煉。 鍛煉時相對安全, 不容易出現損傷。
運動效果:健身球可以提高人的柔韌、力量、平衡、姿態美感、心肺功能。 球操動作幫助你鍛煉全身肌肉, 其中腰、腹部的瘦身效果最顯著。
檯球
世界上第一張檯球桌出現在1400年, 此前, 檯球活動的雛形是在戶外地面上挖洞, 把球用木棒打進洞內, 也被稱為滾球。 後來這項運動從室外改在室內桌子上進行。
從宮廷貴族遊戲發展到如今的競技、娛樂運動, 足以說明檯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現在的檯球玩法以斯諾克為主, 兩個人的進球得分競賽, 氣氛既從容又緊張。
熱量消耗:90卡/小時, 相當於消耗掉一杯奶茶。
運動效果:最鍛煉人的觀察力, 使人更加沉穩。
保齡球
保齡球又叫“地滾球”,
過去它曾經充當過商務交際的手段, 在運動過程中可以結交好友, 並且永遠不受天氣影響, 因為時至今日還沒有露天的保齡球館。
熱量消耗:180卡/小時, 消耗的熱量比較少, 相當於一小碗白米飯。
運動效果:保齡球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健康、增強體質, 還可以鍛煉人的意志, 提高人的心理素質。 此外它是一項有氧運動, 長期鍛煉, 也有減肥效果。
冰球
冰球是以6人為一方使用球杆和冰球進行比賽的一項運動。 比賽的目標上射門得分。 它是一項在高速移動中常發生身體接觸、激動人心的運動項目。球場用兩條藍色的寬線分為三個同等的區域。 中區是中立區, 中央有一個藍色的爭球圈, 在另外兩個區還有四個爭球點。 國內玩冰球的人並不多, 而且多數為業餘。 相對來說發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很大。
熱量消耗:700卡/小時, 這算是室內運動中熱量消耗最高的一種運動, 相當於消耗掉一份火腿飯。
運動效果:冰球運動培養球員的力量、耐力、速度、技巧、果斷和勇敢等素質。
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近幾年在運動項目中堪稱風雲, 幾乎吸引了所有自認為還有點高球魅力的人到球場上瀟灑揮杆。
這項曾經被稱為貴族運動的體育項目現在已經比較普及了, 置辦行頭和租用場地的價位並不比網球貴多少, 一旦學會就可能使人上癮。
熱量消耗:在練習場打球消耗的熱量遠比在球場上消耗的多, 約360卡/小時, 相當於消耗掉一碗皮蛋瘦肉粥的熱量。
運動效果:賽場上的禮儀暫時在室內用不上, 不過揮杆對於鍛煉上半身的靈活性很有幫助, 尤其是腰部和手臂。
一、重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運動。
如游泳、慢跑、散步、騎車等。 專家們認為, 鑒於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的“第一殺手”, 老年人有意識地鍛煉心血管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保證心血管確實得到有效鍛煉,專家們建議有條件的老年人每週都應從事3~5次、每次30~60分鐘的不同類型運動,強度從溫和至稍稍劇烈,這也就是說,增加40%~85%的心跳頻率。當然,年齡較大或體能較差的老人每次20~30分鐘亦可,鍛煉的效果就差一些。
二、重視重量訓練。
以前的觀點是老年人並不適宜從事重量訓練,其實適度的重量訓練對減緩骨質喪失、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積極作用。當然,老年人應選擇輕量、安全的重量訓練,如舉小沙袋、握小杠鈴、拉輕型彈簧帶等,而且每次不宜時間過長,以免導致可能的受傷。力量訓練包括靜力訓練,例如金雞獨立、高位馬步靜蹲等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力量練習。
三、注意維持體能運動的“平衡”。
適度的運動對老年人很重要。但沒有哪一項單一的運動專案能把體能全部內容都練習到。體能運動的“平衡”應包括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肌肉韌帶的伸展練習、動力和靜力的力量訓練等多種方面的運動。搭配內容則視個人狀況如年齡、疾病、原有的身體素質水準等等因素。
四、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也應參與運動。
傳統的觀念是高齡老人(一般指80歲以上)和體質衰弱者參加運動往往弊多利少,但新的健身觀點卻提倡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同樣應盡可能多地參與鍛煉,因為對他們來說,久坐(或久臥)不動即意味著加速老化。當然,他們應儘量選擇那些安全度高、副作用較小的運動,如以慢走替代跑步,游泳替代健身操等。五、關注與鍛煉相關的心理因素。
鍛煉須持之以恆,這對老年健身者來說,也許比年輕人更為重要。但遺憾的是,由於體質較弱、體能較差、意志力減弱或傷痛困擾,不少老年人在鍛煉時往往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急躁、怕出洋相、因達不到預定目標而沮喪等),由此使鍛煉不能起到預定的健身效果,或使老年健身者半途而廢。鑒於此,健身指導者給老人制定科學的健身計畫時,還須同時關注他們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促其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
鍛煉時間——冬季清晨的空氣清潔度很差,尤其是上午8點鐘以前,因此鍛煉的最佳時間是上午10點鐘左右。
鍛煉場所——不宜在煤煙彌漫、空氣污濁的庭院裡進行健身鍛煉,應選擇向陽、避風的地方進行鍛煉(有霧時不宜在室外進行鍛煉),如果選擇在室內進行鍛煉時,要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運動專案——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如伸展、彎腰、下蹲等,否則容易引起扭傷、碰傷、骨折等。
其他事項——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體溫調節能力差,鍛煉時著裝臃腫出汗多會傷風感冒,要隨著活動的增加而酌情脫減衣服;鍛煉的度以自我感覺舒適即可,過量運動可導致骨質損傷;另外,運動後不要立即洗熱水澡,由於運動使肌肉的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內臟的血管相應收縮以維持肌肉的血量,這時洗熱水澡則會使皮膚肌肉的血流量繼續增加,而內臟尤其是腦部的血量減少,容易出現腦缺血而暈倒。
不要帶病鍛煉——冬練時若發生心絞痛應立即停止鍛煉,不要緊張,可坐下或半臥位休息片刻,如疼痛無緩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緩解疼痛;如果老年人近日頻繁咳嗽、多痰、咽痛、鼻塞、喉燥、流鼻涕、發熱或胸悶等(為氣喘病的信號),不要進行劇烈的室外體育鍛煉,只能進行散步、做操等輕微活動。
老年人晨煉時不宜作的動作——不宜頭朝下倒立;不宜作較長時間的低頭、後仰動作;不宜驟然前傾身體、彎腰;不宜作翻跟頭、劈叉等大動作;不宜屏氣、不宜作快速反復下蹲起立動作;不宜快跑等。研究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增強心肺功能有良好影響,可以促進中老年人生理機能改善,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但不合理的體育運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那麼,中老年人應該怎樣進行體育鍛煉呢?
因人而宜:中老年人在選擇鍛煉方法和安排運動負荷時,應根據性別、年齡、職業、健康狀況,對鍛煉的愛好和原有基礎、生活條件等情況來確定。鍛煉項目應使全身都得到活動,動作緩慢柔和,如慢跑、散步、太極拳(劍)、門球等。在安排運動負荷時要量力而行,切忌過大,以策安全。從主觀感覺來說,合適的運動負荷應該是鍛煉後睡眠正常、食欲良好、精神振奮、情緒愉快。
持之以恆:日本科學家曾觀察到,讓受試者每週3次進行步行鍛煉,15周後最大攝氧量增大到12%;然後中止運動6個月,最大攝氧量恢復至和鍛煉前相似。人的組織器官是“用進廢退”的,堅持經常鍛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肺活量加大,心血管功能加強。如果長期不鍛煉,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就會慢慢消退,體質也會逐漸衰弱下去。因此,堅持經常鍛煉是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在時間安排上可每天進行,也可每週不少於3~4次。
循序漸進:人體機能的提高有一個逐步適應與發展的規律。中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相對較弱,各器官系統機能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差,鍛煉者對活動方法和運動負荷等,應逐步合理地提高要求,以獲得更好的效果。一個沒有鍛煉基礎的人,開始時應選擇散步、短距離慢跑或走跑交替等活動,然後再從時間、距離、強度上逐漸提高。已有鍛煉基礎的人也要注意合理的運動負荷,逐漸加大運動量和強度,不斷提高運動能力。娛樂健身:中老年人在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時,要考慮既調節精神,又豐富文化生活的體育活動。不要長時間只參加某一項目,或只鍛煉身體某一個部位。要選擇一些適合中老年人參加、娛樂性較強的專案,提高自己參加活動的興趣,在高高興興中得到鍛煉。
合理安排:中老年人在進行體育鍛煉中,要經常檢查身體(最好建立健康檔案),防止潛藏著一些平時未曾發現的因素,對自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平時要經常檢查血壓、脈搏、體重等變化,定期到醫院查體;要有良好的生活制度,作息時間要規律化,不吸煙,不酗酒;體育鍛煉要與自然力鍛煉(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相結合;根據需要合理安排營養;等。以確保體育鍛煉更好地促進身體健康和身心愉快。
散步通過手、腳、軀幹的協調動作,以及輕鬆愉快的情緒,讓人周身氣血暢達,給人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而在這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身體也越來越好。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散步帶來的好處。
生命在於運動,不愛運動的人往往會有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如果你久坐成習慣,就會筋骨不疏,越坐越懶,氣力也變得越來越小,想改變這種狀態那就趕快運動起來吧。若你不喜歡那麼強烈的運動,那麼散步就是最好的獲得方式。散步是一種有氧運動,不拘於形式,也不限於地方,即使是在室內也可以,而長期堅持,每天都會有些長進,一定會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別看散步這麼“隨意”,其實也是有一些講究的。散步需要全身放鬆,從容和緩,即使內心煩悶,也應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長時間坐、立後,最好要走動一小會兒,以促進血液流通,舒筋活絡。長期不鍛煉的人,剛開始投入散步時可選擇走走停停、且快且慢的逍遙步,待足力增加後再進行強度稍大的散步運動。飯後散步,可選擇每分鐘60步的漫步法;而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患者,可選擇每分鐘120步的快走法。
為保證心血管確實得到有效鍛煉,專家們建議有條件的老年人每週都應從事3~5次、每次30~60分鐘的不同類型運動,強度從溫和至稍稍劇烈,這也就是說,增加40%~85%的心跳頻率。當然,年齡較大或體能較差的老人每次20~30分鐘亦可,鍛煉的效果就差一些。二、重視重量訓練。
以前的觀點是老年人並不適宜從事重量訓練,其實適度的重量訓練對減緩骨質喪失、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積極作用。當然,老年人應選擇輕量、安全的重量訓練,如舉小沙袋、握小杠鈴、拉輕型彈簧帶等,而且每次不宜時間過長,以免導致可能的受傷。力量訓練包括靜力訓練,例如金雞獨立、高位馬步靜蹲等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力量練習。
三、注意維持體能運動的“平衡”。
適度的運動對老年人很重要。但沒有哪一項單一的運動專案能把體能全部內容都練習到。體能運動的“平衡”應包括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肌肉韌帶的伸展練習、動力和靜力的力量訓練等多種方面的運動。搭配內容則視個人狀況如年齡、疾病、原有的身體素質水準等等因素。
四、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也應參與運動。
傳統的觀念是高齡老人(一般指80歲以上)和體質衰弱者參加運動往往弊多利少,但新的健身觀點卻提倡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同樣應盡可能多地參與鍛煉,因為對他們來說,久坐(或久臥)不動即意味著加速老化。當然,他們應儘量選擇那些安全度高、副作用較小的運動,如以慢走替代跑步,游泳替代健身操等。五、關注與鍛煉相關的心理因素。
鍛煉須持之以恆,這對老年健身者來說,也許比年輕人更為重要。但遺憾的是,由於體質較弱、體能較差、意志力減弱或傷痛困擾,不少老年人在鍛煉時往往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急躁、怕出洋相、因達不到預定目標而沮喪等),由此使鍛煉不能起到預定的健身效果,或使老年健身者半途而廢。鑒於此,健身指導者給老人制定科學的健身計畫時,還須同時關注他們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促其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
鍛煉時間——冬季清晨的空氣清潔度很差,尤其是上午8點鐘以前,因此鍛煉的最佳時間是上午10點鐘左右。
鍛煉場所——不宜在煤煙彌漫、空氣污濁的庭院裡進行健身鍛煉,應選擇向陽、避風的地方進行鍛煉(有霧時不宜在室外進行鍛煉),如果選擇在室內進行鍛煉時,要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運動專案——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如伸展、彎腰、下蹲等,否則容易引起扭傷、碰傷、骨折等。
其他事項——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體溫調節能力差,鍛煉時著裝臃腫出汗多會傷風感冒,要隨著活動的增加而酌情脫減衣服;鍛煉的度以自我感覺舒適即可,過量運動可導致骨質損傷;另外,運動後不要立即洗熱水澡,由於運動使肌肉的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內臟的血管相應收縮以維持肌肉的血量,這時洗熱水澡則會使皮膚肌肉的血流量繼續增加,而內臟尤其是腦部的血量減少,容易出現腦缺血而暈倒。
不要帶病鍛煉——冬練時若發生心絞痛應立即停止鍛煉,不要緊張,可坐下或半臥位休息片刻,如疼痛無緩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緩解疼痛;如果老年人近日頻繁咳嗽、多痰、咽痛、鼻塞、喉燥、流鼻涕、發熱或胸悶等(為氣喘病的信號),不要進行劇烈的室外體育鍛煉,只能進行散步、做操等輕微活動。
老年人晨煉時不宜作的動作——不宜頭朝下倒立;不宜作較長時間的低頭、後仰動作;不宜驟然前傾身體、彎腰;不宜作翻跟頭、劈叉等大動作;不宜屏氣、不宜作快速反復下蹲起立動作;不宜快跑等。研究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增強心肺功能有良好影響,可以促進中老年人生理機能改善,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但不合理的體育運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那麼,中老年人應該怎樣進行體育鍛煉呢?
因人而宜:中老年人在選擇鍛煉方法和安排運動負荷時,應根據性別、年齡、職業、健康狀況,對鍛煉的愛好和原有基礎、生活條件等情況來確定。鍛煉項目應使全身都得到活動,動作緩慢柔和,如慢跑、散步、太極拳(劍)、門球等。在安排運動負荷時要量力而行,切忌過大,以策安全。從主觀感覺來說,合適的運動負荷應該是鍛煉後睡眠正常、食欲良好、精神振奮、情緒愉快。
持之以恆:日本科學家曾觀察到,讓受試者每週3次進行步行鍛煉,15周後最大攝氧量增大到12%;然後中止運動6個月,最大攝氧量恢復至和鍛煉前相似。人的組織器官是“用進廢退”的,堅持經常鍛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肺活量加大,心血管功能加強。如果長期不鍛煉,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就會慢慢消退,體質也會逐漸衰弱下去。因此,堅持經常鍛煉是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在時間安排上可每天進行,也可每週不少於3~4次。
循序漸進:人體機能的提高有一個逐步適應與發展的規律。中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相對較弱,各器官系統機能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差,鍛煉者對活動方法和運動負荷等,應逐步合理地提高要求,以獲得更好的效果。一個沒有鍛煉基礎的人,開始時應選擇散步、短距離慢跑或走跑交替等活動,然後再從時間、距離、強度上逐漸提高。已有鍛煉基礎的人也要注意合理的運動負荷,逐漸加大運動量和強度,不斷提高運動能力。娛樂健身:中老年人在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時,要考慮既調節精神,又豐富文化生活的體育活動。不要長時間只參加某一項目,或只鍛煉身體某一個部位。要選擇一些適合中老年人參加、娛樂性較強的專案,提高自己參加活動的興趣,在高高興興中得到鍛煉。
合理安排:中老年人在進行體育鍛煉中,要經常檢查身體(最好建立健康檔案),防止潛藏著一些平時未曾發現的因素,對自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平時要經常檢查血壓、脈搏、體重等變化,定期到醫院查體;要有良好的生活制度,作息時間要規律化,不吸煙,不酗酒;體育鍛煉要與自然力鍛煉(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相結合;根據需要合理安排營養;等。以確保體育鍛煉更好地促進身體健康和身心愉快。
散步通過手、腳、軀幹的協調動作,以及輕鬆愉快的情緒,讓人周身氣血暢達,給人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而在這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身體也越來越好。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散步帶來的好處。
生命在於運動,不愛運動的人往往會有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如果你久坐成習慣,就會筋骨不疏,越坐越懶,氣力也變得越來越小,想改變這種狀態那就趕快運動起來吧。若你不喜歡那麼強烈的運動,那麼散步就是最好的獲得方式。散步是一種有氧運動,不拘於形式,也不限於地方,即使是在室內也可以,而長期堅持,每天都會有些長進,一定會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別看散步這麼“隨意”,其實也是有一些講究的。散步需要全身放鬆,從容和緩,即使內心煩悶,也應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長時間坐、立後,最好要走動一小會兒,以促進血液流通,舒筋活絡。長期不鍛煉的人,剛開始投入散步時可選擇走走停停、且快且慢的逍遙步,待足力增加後再進行強度稍大的散步運動。飯後散步,可選擇每分鐘60步的漫步法;而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患者,可選擇每分鐘120步的快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