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季戶外野遊8大應急措施

養生之道網:

夏季戶外野遊應急措施有哪些?即便是夏季, 也有不少人熱衷於戶外野遊, 但夏季酷熱, 戶外活動容易發生中暑或其他意外, 那麼夏季戶外野遊應急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

1、毒蛇咬傷

在野外如被毒蛇咬傷, 患者會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症狀, 嚴重時幾小時內就會死亡。 這時要迅速用布條、手帕、領帶等將傷口上部紮緊, 以防止蛇毒擴散, 然後用消過毒的刀在傷口處劃開一個長1釐米、深0.5釐米左右的刀口, 用嘴將毒液吸出。 如口腔粘膜沒有損傷, 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

所以不必擔心中毒。 被昆蟲叮咬或蜇傷時:用涼水冷敷, 將刺拔出後再塗抹氨水或牛奶。

2、骨折脫臼

用夾板固定後再用冰冷敷。 從大樹或岩石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時, 將患者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 不讓身子晃動, 然後送往醫院。

3、食物中毒

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 除會腹痛、腹瀉外, 還伴有發燒和衰弱等症狀, 應多喝些飲料或鹽水, 也可採取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來。

4、野遊迷路

可以找一棵樹樁觀察, 年輪寬面是南方。

可以觀察一棵樹, 其南側的枝葉茂盛而北側的則稀疏。

可以觀察螞蟻的洞穴, 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在岩石眾多的地方, 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岩石來觀察, 岩石上佈滿青苔的一面是北側, 乾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

可以利用手錶來辨識方向:你所處的時間除以2, 再把所得的商數對準太陽, 錶盤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5、遇上雷雨

不要在巨石下、懸崖下和山洞口躲避雷雨, 電流從這些地方中通過時會產生電弧, 擊傷避雨者。

如果山洞很深, 可以儘量躲在裡面, 不要躲在曠野中孤立的小屋內。

不要在雷雨中騎車或騎馬, 會引雷擊身。

離開高地, 不要在孤樹下避雨。

遠離金屬物體。 汽車內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 就算閃電擊中汽車, 也很少會傷人。

如果在游泳或在小艇上, 應馬上上岸。 即便是在大的船上, 也應躲到甲板之下。

6、中暑治療

夏季戶外活動, 陽光相當強烈, 皮膚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 會造成1~2度的灼傷, 甚至中暑現象。

高溫天氣下應儘量避免走海岸線和山脊上的防火帶。 參加一般的活動一定要帶上太陽帽、墨鏡、防曬霜、毛巾, 穿長袖上衣, 並帶上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清涼油等防暑藥品。

由於活動中為了防曬和防止身體被茅草、荊棘拉傷, 活動中需要戴帽子、穿長衣長褲, 但這樣就帶來了散熱的問題。 為幫助體溫散發, 在陽光下行走時, 可以用水把帽子浸濕。 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時, 把帽子去掉。 休息的時候, 儘量把背包放下來, 把上衣領口紐扣解開一些。 休息的地點最好是太陽曬不到和通風的地方。

當出現中暑現象, 必須馬上處理。 患者可能會因為意識模糊而無法合作, 必須把患者扶到陰涼的地方, 採用蒸汽冷卻法, 把水均勻地灑到患者的身上、頭上,

並不斷吹風, (最好有冰塊, 用毛巾包起來放在頭上、身上降溫)。

等到身體溫度恢復到正常體溫, 就不必再降溫了。 不過要繼續觀察患者的溫度和身體狀況, 因為體溫有可能會再度升高而需要再次實施降溫。 如果患者的嘔吐反射能力和吞咽能力沒有問題, 可以給患者喝冰涼的流質物體,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服下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等防暑藥品。

7、出汗感冒

參加活動前, 在背包裡帶上一套備換的貼身幹衣服(特別是上衣)和一件外套, 到了目的地以後, 即刻把濕衣服換下來。 活動途中休息的時候, 在風很大的情況下, 如果休息的時間較長, 要及時穿上外套, 否則風會把身體的熱量大量帶走,

人的身體冷熱交替, 很容易引發疾病。

8、嚴重缺水

少量多次, 每次喝水只喝幾口, 喝水的次數頻繁一些, 不要依賴口渴的感覺作為補充水分的依據, 不渴的時候也要補充水分, 讓水分均衡地補充。 不要一次大量飲水, 但不是控制補充水分, 如果水分大量流失得不到補充, 嚴重的會引發腎衰竭。

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夏季戶外野遊應急措施, 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戶外活動後身體不適怎麼辦?劇烈的戶外活動後身體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 例如頭痛、放屁、肚子痛、肌肉疼、抽筋等問題, 那麼戶外活動後身體不適怎麼辦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

1、頭痛

許多人運動會不但沒有達到想要的健身效果, 反而頭痛了,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運動時,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如果缺乏適當暖身,或進行非規律性的運動時,就有可能會導致頭痛症狀。大部份頭痛發生,只要休息,就可獲得改善。

但預防勝過治療,應確實做好運動前的暖身,讓身體提早做準備,或是避免太過劇烈的運動。不要用腳跟先著地,穿帶氣墊的鞋,減少對大腦的震動。

運動時出現頭昏、頭暈或頭痛者,有的時候是單獨出現,但更多的是伴隨臉色蒼白、肢體無力,出汗過多,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當這些症狀明顯時常常被迫停止鍛煉。

運動後頭疼的就檢查一下你的血壓,可能是因為肺活量相對你的身體和運動量有點小,另外你的血液含氧量不夠,也有可能運動的時候身體缺熱量,建議運動以後補充一些糖份,再有就有可能你的腦垂體在遇到震動後會產生頭暈,隨著心跳跳著疼。

2、放屁

運動時最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應為放屁莫屬。有時候情況輕微,為短暫的脹氣現象,偷偷放幾下沒人會發現。運動一般會給人帶來放鬆,讓人心情開放,那樣以前心中的一些鬱悶和不快也就是濁氣會隨之排出,就是以屁的形式放出來的。放屁就意味著增加了腸蠕動,加快了排出濁氣的速度。但萬一每次運動,都像連環炮怎麼辦?

運動本身有助於腸胃蠕動,爬山更是會擠壓到腸胃,導致排氣,有時可能表現為打嗝,這是胃腸道的正常反應,是身體在將多餘的氣體排出來。尤其老年人由於活動量少,腸胃逐漸老化,氣體易堆積,運動時會比一般人更常排氣。這沒什麼丟臉的。所以不要怕排氣,應該儘量多走動,一天走個5000步,也有助於改善腸胃蠕動,減少氣體堆積,排氣情形就會改善。

3、腹痛

腹痛是運動後很多人會出現的不舒服狀況,常發生在跑步者身上。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目前仍眾說紛紜。比較具有共識的說法為血液含氧量不足、核心肌群無力。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甚至缺水,也有可能導致短暫腹痛。

預防腹痛發生,運動前適度的伸展暖身也很重要。此外,建議正餐後約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儘量完全消化,可降低腹痛發生的機率。

4、頭暈

原因可能有兩種:吃得不夠或換氣方式錯誤。

運動時血糖會下降,當脂肪酸還來不及變成能量時,就會頭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並不穩定,建議運動前一定要吃點東西。運動時呼吸不暢,內臟壓力上升,血壓飆高,靜脈回流變差,進而導致頭暈。

有氧運動時,建議用鼻子吸氣,再撅著嘴慢慢吐氣。肌力訓練要用力時吐氣,放鬆時吸氣。

5、肌肉疼痛

肌肉酸痛,主要因為肌肉出現微小損傷,或是遲發性肌肉酸痛,俗稱鐵腿,皆屬正常現象,隔天應會好轉。多數專家認為這是血液含氧量不足或肌群無力導致的。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都有可能導致短暫疼痛。

但事實上愛運動的族群,尤其是年輕族群,常遵循“痛才有收穫”的觀念,不小心就過度運動,造成肌肉傷害。肌肉疼痛時立即停止運動,緩慢地深呼吸,並輕柔地用掌心按摩疼痛部位,冰敷、按摩等方法皆有效,但也可考慮隔天再從事同種運動,只是把強度降低,也會有效舒緩酸痛。養生之道網提醒大家在運動前適度熱身,正餐後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消化。

6、小腿抽筋

腿抽筋通常發生在強度較大的運動中,運動前沒有熱身是抽筋的常見原因,電解質不平衡、血液迴圈較差,也會導致抽筋。運動時的抽筋,就像一把錐子勾進肉般難以忍受。

專家表示,暖身不夠是常見的原因。或者因為身體電解質不平衡,也會導致抽筋。血液迴圈較差的人,也有此風險。例如游泳池的溫度過低,末梢神經不好的人就很容易抽筋。

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補充運動飲料,輕輕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受傷。同時要避免用力過度造成的肌肉酸痛,酸痛如果超過3天,代表運動強度過大,可用冰敷、按摩等方法緩解。

7、流鼻涕,全身癢

運動時體溫升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可能誘發過敏症狀。另外,若地毯塵蟎較多,或是室外有花粉飄散在空氣中,也可能誘發流鼻涕。休息後症狀就消失的人,應慢慢增加運動量,讓身體逐漸適應。但如果身上出現嚴重紅疹塊或紅腫,應趕快就醫。

8、肌肉發抖

肌肉顫抖經常發生在四肢和腹部,這是身體在告訴你:肌肉已經開始疲勞了。如果發現肌肉發抖,應暫停運動,休息一下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尤其是不經常運動的人,如果在這種時候勉強繼續運動,可能會導致肌肉受傷。

戶外活動後身體不適怎麼辦,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夏季雨天釣魚技巧有哪些?夏季雷陣雨很多,如果冷空氣較強並短期停滯,魚兒就會很容易釣,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夏季雨天釣魚技巧有哪些,看看吧。

1、夏季受熱帶高壓的影響有5-7天的時間特別悶熱。當熱帶高壓減弱後冷空氣也會隨之南下而形成降雨。雨水蒸發帶走了大量熱量造成暑氣頓消。雨後天晴清風徐來沁人心脾,找一片屬於自己的綠蔭拋鉤入手,時常能釣獲意想不到的大草魚。

2、夏季的連陰雨天,光照弱而氣壓低,天氣悶熱並且雨量小,多有雷雨和陣雨,是魚塘最容易泛塘死魚的時間,想釣魚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即使雨過天晴,也要等上一天半天魚才開口取食。

3、一般來說夏季下雨時氣壓低,是不利於釣魚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中大雨轉小雨時,總要斷斷續續地下上一到兩天。這時候天氣涼爽,仿若秋天,是雨天雨中釣魚的最佳時間。

4、中大雨停歇後飄起的毛毛細雨,風向東轉西,釣魚的效果是最好的。這是因為天氣已經趨於穩定,氣壓已經不知不覺中由低變高的原因。

5、有的雨情是不利於釣魚的。夏季的午後,經常悶熱異常,突然會有一塊烏雲滾滾而來,電閃雷鳴。一會兒,雷聲遠去才會雨過天晴。這種時間短促而範圍較的降雨,無論雨前雨中和雨後都難釣魚。

6、夏雨,對夏雨要作具體分析,夏雨以陣雨較多,夏季天氣較熱,雨前氣壓很低,水中容氧量減少,魚兒缺氧難受,無心覓食。所以在夏季下雨特別是雷雨前垂釣,是很難釣到魚的。

7、在夏季,只要不是雷雨,暴雨,下雨時,上層水溫迅速降低,密度增大,而下層水的密度較小,形成上層水與下層水的對流流動,水中容氧充足,魚兒食欲旺盛,正是垂釣的好時機。

8、“夏釣深”、“夏釣潭”,這是夏季在水庫釣魚時的一般選位原則。這是因為,夏季絕大部分時間氣溫都比較高,水庫的近岸淺水部位的水溫也就相應較高,基本達到了魚兒們生存和生活的上限,於是魚兒們便大規模地躲到遠方深水去避暑納涼。於是,此時釣魚,非將釣竿伸向三四米、五六米乃至七八米的深水區不可。

9、夏季的雨天,水庫近岸七八米的範圍之內,水深不超過1.5米的周邊淺水區域,都是魚兒聚集、洄游、覓食的最佳場所,在這裡伸竿,定有平時所料想不到的收穫。

10、“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是一年四季于自然水域選位的一般規律,夏季晴熱天氣裡于水庫釣魚時,深水部位的稠密水草間的草洞、草間通道都是人們搶佔的熱點地帶,這裡有可食的生物和微生物,有豐富的氧氣,有陰涼,又是魚兒藏身的理想場所,在這裡釣魚收穫一般都比較可觀。

11、夏季的雨天,一般都受熱帶低壓的控制,氣壓較低,天氣較悶,雖然雨水能給水體帶來豐富的氧氣,但稠密的水草間由於閉塞、密不透風和水草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光合作用微弱,於是雨天的草叢中就顯得沉悶缺氧,此時,魚兒們就會紛紛從平時賴以生存的稠密水草中逃到周邊開闊、敞亮、氣流暢通的亮水區或稀草區。

於是,夏季的雨天,稠密水草區的邊緣上,淺邊水草的稀疏地便成了釣魚時炙手可熱的好鈞點,在這裡伸竿才有可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收穫。

夏季雨天釣魚雖然不宜在密草間下竿但也不能離水草太遠,離開密草區一兩米就可以了。如果在水草稀疏的水域下竿,則應稀中選密,將鉤餌投在較密的草叢或草片的附近就行了。

12、出釣當天的氣溫最好低於30度。陰天伴有小雨,並有2、3級風。暴雨之後。在這些天氣出釣,氣溫低,水中的溶氧高,魚兒活躍,食欲旺盛。

13、釣深水。釣活水。釣樹蔭。釣入水口。這些地方水溫低,水中溶氧量高,魚兒聚集在此休息、躲藏、進食,因此,常可釣到大魚。選擇大水域,勿選小水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受天氣影響較小,水溫變化不大,不像小水域,水中的小氣候容易受天氣的影響。

14、釣早、晚。早9點以前、晚17點以後,氣溫轉低,各種魚兒抓緊進食,是垂釣的黃金時間。

釣夜間。夜間天氣涼爽,水溫較低,並伴有微風,且水邊寂靜,饑餓了一天的魚兒會趁機猛烈進食,大魚也趁寂靜到水邊進食,並且夜釣可以避免陽光暴曬。

15、對於鯽、鯉,不喜歡高溫天氣,但對於草魚、鰱鱅、魴魚,則進入一年的旺食期。出去垂釣,不妨多做些準備,早晚釣鯽鯉,午時釣草、魴、鰱鱅,不至浪費時間。

另外,養生之道網提醒,外出垂釣,要多帶水和食物,天熱要防止帶的食物腐敗變質,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穿長衣、長褲,防止陽光燙傷,不熟悉的水域,儘量避免下水。中午高溫時,要避暑,以防中暑,夜釣帶好照明設備,並帶驅蟲、防蚊藥,注意安全。

養生之道網: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不少人喜歡爬山鍛煉身體,但是爬山後遺症也不容小視,那麼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看看吧。

爬山後為什麼會膝蓋疼?

走山時間一久,膝蓋沒點問題的人就不多了。經常會遇到老驢友說膝蓋時時隱痛,對老驢友來說,這是個挺普遍的問題。

因為很多人登山,特別是下山時,自覺不自覺地把全身重量壓在膝關節上,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關節處直接對撞。依靠膝關節硬對硬來瞬間消解重力和制動,可以節省體力。但是,這樣久而久之,膝蓋部位就特別容易損傷。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

膝蓋會有兩個地方容易疼,第一,是因半月板損傷和退行性病變引起的關節疼。第二,是外側副韌帶拉傷引起的。

對於第一種情況,如果是因為外傷導致或退行性病變引起的半月板損傷,最好照一下片子,讓醫生看一下你半月板磨損的情況是不是很嚴重,如果很嚴重的,最好放棄爬山這項運動了。如果磨損不嚴重的,還是可以繼續爬山,但也要注意運動方法。

對於第二種情況,通常來說,當採用前腳掌率先觸地的下臺階方法後,效果很顯著,當前腳掌率先觸地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都會繃緊,防止在下山的過程中因關節錯位引起的外側副韌帶的拉傷,肌肉繃緊,就相當於給膝蓋戴了一個護膝,使得在下臺階的過程中,關節不易錯位拉傷外側副韌帶。

如何簡單地判斷自己是屬於上述哪種類型的關節疼呢?

其實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扶膝蓋,前後活動你的小腿,此時,你扶膝蓋的手會感覺膝關節腔裡轉動是否平滑,聽聽有沒有異響,如果感覺平滑,沒什麼異響,說明你關節基本上完好的,下山疼的情況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反之,就屬於第一種情況。

怎麼預防爬山後膝蓋痛?

不用膝蓋,要用肌肉。不使用膝蓋,就是不讓重力完全在膝關節處瞬間消解,也不完全依靠膝關節的骨骼來硬性制動,而是要用大腿和小腿肌肉,來分散重力和制動。

讓力量均勻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用肌肉控制下降的速度、啟動、和制動,有意識地運用肌肉支撐體重,並用意念強烈關注肌肉運動,大量減少膝關節對沖的重力。

具體方法是:行進中,特別是下山落腳時,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點彎曲度,讓腿部象一截彈簧。走路的時候要有彈性,輕巧,足部應該是外側和前掌著地(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都知道這一點),後跟只起穩定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

這需要較好的腿部肌肉。一般因為走山太多而膝蓋受到損傷的人,大多是腿部肌肉不夠發達,力量不夠強的人。增強腿部肌肉並不難,一是可以適度進行器械訓練,二是可以通過下蹲起、高抬腿等訓練強化。

當然,每次登山的時候注意改變習慣,彈性行走,讓身體跟隨腿部屈伸起伏,逐漸也就能夠讓腿部肌肉有力起來。多使用肌肉,少使用關節對撞,不僅適用腿部,也適用腰部、肩部和肘部等部位。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運動時,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如果缺乏適當暖身,或進行非規律性的運動時,就有可能會導致頭痛症狀。大部份頭痛發生,只要休息,就可獲得改善。

但預防勝過治療,應確實做好運動前的暖身,讓身體提早做準備,或是避免太過劇烈的運動。不要用腳跟先著地,穿帶氣墊的鞋,減少對大腦的震動。

運動時出現頭昏、頭暈或頭痛者,有的時候是單獨出現,但更多的是伴隨臉色蒼白、肢體無力,出汗過多,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當這些症狀明顯時常常被迫停止鍛煉。

運動後頭疼的就檢查一下你的血壓,可能是因為肺活量相對你的身體和運動量有點小,另外你的血液含氧量不夠,也有可能運動的時候身體缺熱量,建議運動以後補充一些糖份,再有就有可能你的腦垂體在遇到震動後會產生頭暈,隨著心跳跳著疼。

2、放屁

運動時最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應為放屁莫屬。有時候情況輕微,為短暫的脹氣現象,偷偷放幾下沒人會發現。運動一般會給人帶來放鬆,讓人心情開放,那樣以前心中的一些鬱悶和不快也就是濁氣會隨之排出,就是以屁的形式放出來的。放屁就意味著增加了腸蠕動,加快了排出濁氣的速度。但萬一每次運動,都像連環炮怎麼辦?

運動本身有助於腸胃蠕動,爬山更是會擠壓到腸胃,導致排氣,有時可能表現為打嗝,這是胃腸道的正常反應,是身體在將多餘的氣體排出來。尤其老年人由於活動量少,腸胃逐漸老化,氣體易堆積,運動時會比一般人更常排氣。這沒什麼丟臉的。所以不要怕排氣,應該儘量多走動,一天走個5000步,也有助於改善腸胃蠕動,減少氣體堆積,排氣情形就會改善。

3、腹痛

腹痛是運動後很多人會出現的不舒服狀況,常發生在跑步者身上。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目前仍眾說紛紜。比較具有共識的說法為血液含氧量不足、核心肌群無力。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甚至缺水,也有可能導致短暫腹痛。

預防腹痛發生,運動前適度的伸展暖身也很重要。此外,建議正餐後約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儘量完全消化,可降低腹痛發生的機率。

4、頭暈

原因可能有兩種:吃得不夠或換氣方式錯誤。

運動時血糖會下降,當脂肪酸還來不及變成能量時,就會頭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並不穩定,建議運動前一定要吃點東西。運動時呼吸不暢,內臟壓力上升,血壓飆高,靜脈回流變差,進而導致頭暈。

有氧運動時,建議用鼻子吸氣,再撅著嘴慢慢吐氣。肌力訓練要用力時吐氣,放鬆時吸氣。

5、肌肉疼痛

肌肉酸痛,主要因為肌肉出現微小損傷,或是遲發性肌肉酸痛,俗稱鐵腿,皆屬正常現象,隔天應會好轉。多數專家認為這是血液含氧量不足或肌群無力導致的。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都有可能導致短暫疼痛。

但事實上愛運動的族群,尤其是年輕族群,常遵循“痛才有收穫”的觀念,不小心就過度運動,造成肌肉傷害。肌肉疼痛時立即停止運動,緩慢地深呼吸,並輕柔地用掌心按摩疼痛部位,冰敷、按摩等方法皆有效,但也可考慮隔天再從事同種運動,只是把強度降低,也會有效舒緩酸痛。養生之道網提醒大家在運動前適度熱身,正餐後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消化。

6、小腿抽筋

腿抽筋通常發生在強度較大的運動中,運動前沒有熱身是抽筋的常見原因,電解質不平衡、血液迴圈較差,也會導致抽筋。運動時的抽筋,就像一把錐子勾進肉般難以忍受。

專家表示,暖身不夠是常見的原因。或者因為身體電解質不平衡,也會導致抽筋。血液迴圈較差的人,也有此風險。例如游泳池的溫度過低,末梢神經不好的人就很容易抽筋。

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補充運動飲料,輕輕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受傷。同時要避免用力過度造成的肌肉酸痛,酸痛如果超過3天,代表運動強度過大,可用冰敷、按摩等方法緩解。

7、流鼻涕,全身癢

運動時體溫升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可能誘發過敏症狀。另外,若地毯塵蟎較多,或是室外有花粉飄散在空氣中,也可能誘發流鼻涕。休息後症狀就消失的人,應慢慢增加運動量,讓身體逐漸適應。但如果身上出現嚴重紅疹塊或紅腫,應趕快就醫。

8、肌肉發抖

肌肉顫抖經常發生在四肢和腹部,這是身體在告訴你:肌肉已經開始疲勞了。如果發現肌肉發抖,應暫停運動,休息一下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尤其是不經常運動的人,如果在這種時候勉強繼續運動,可能會導致肌肉受傷。

戶外活動後身體不適怎麼辦,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夏季雨天釣魚技巧有哪些?夏季雷陣雨很多,如果冷空氣較強並短期停滯,魚兒就會很容易釣,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夏季雨天釣魚技巧有哪些,看看吧。

1、夏季受熱帶高壓的影響有5-7天的時間特別悶熱。當熱帶高壓減弱後冷空氣也會隨之南下而形成降雨。雨水蒸發帶走了大量熱量造成暑氣頓消。雨後天晴清風徐來沁人心脾,找一片屬於自己的綠蔭拋鉤入手,時常能釣獲意想不到的大草魚。

2、夏季的連陰雨天,光照弱而氣壓低,天氣悶熱並且雨量小,多有雷雨和陣雨,是魚塘最容易泛塘死魚的時間,想釣魚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即使雨過天晴,也要等上一天半天魚才開口取食。

3、一般來說夏季下雨時氣壓低,是不利於釣魚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中大雨轉小雨時,總要斷斷續續地下上一到兩天。這時候天氣涼爽,仿若秋天,是雨天雨中釣魚的最佳時間。

4、中大雨停歇後飄起的毛毛細雨,風向東轉西,釣魚的效果是最好的。這是因為天氣已經趨於穩定,氣壓已經不知不覺中由低變高的原因。

5、有的雨情是不利於釣魚的。夏季的午後,經常悶熱異常,突然會有一塊烏雲滾滾而來,電閃雷鳴。一會兒,雷聲遠去才會雨過天晴。這種時間短促而範圍較的降雨,無論雨前雨中和雨後都難釣魚。

6、夏雨,對夏雨要作具體分析,夏雨以陣雨較多,夏季天氣較熱,雨前氣壓很低,水中容氧量減少,魚兒缺氧難受,無心覓食。所以在夏季下雨特別是雷雨前垂釣,是很難釣到魚的。

7、在夏季,只要不是雷雨,暴雨,下雨時,上層水溫迅速降低,密度增大,而下層水的密度較小,形成上層水與下層水的對流流動,水中容氧充足,魚兒食欲旺盛,正是垂釣的好時機。

8、“夏釣深”、“夏釣潭”,這是夏季在水庫釣魚時的一般選位原則。這是因為,夏季絕大部分時間氣溫都比較高,水庫的近岸淺水部位的水溫也就相應較高,基本達到了魚兒們生存和生活的上限,於是魚兒們便大規模地躲到遠方深水去避暑納涼。於是,此時釣魚,非將釣竿伸向三四米、五六米乃至七八米的深水區不可。

9、夏季的雨天,水庫近岸七八米的範圍之內,水深不超過1.5米的周邊淺水區域,都是魚兒聚集、洄游、覓食的最佳場所,在這裡伸竿,定有平時所料想不到的收穫。

10、“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是一年四季于自然水域選位的一般規律,夏季晴熱天氣裡于水庫釣魚時,深水部位的稠密水草間的草洞、草間通道都是人們搶佔的熱點地帶,這裡有可食的生物和微生物,有豐富的氧氣,有陰涼,又是魚兒藏身的理想場所,在這裡釣魚收穫一般都比較可觀。

11、夏季的雨天,一般都受熱帶低壓的控制,氣壓較低,天氣較悶,雖然雨水能給水體帶來豐富的氧氣,但稠密的水草間由於閉塞、密不透風和水草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光合作用微弱,於是雨天的草叢中就顯得沉悶缺氧,此時,魚兒們就會紛紛從平時賴以生存的稠密水草中逃到周邊開闊、敞亮、氣流暢通的亮水區或稀草區。

於是,夏季的雨天,稠密水草區的邊緣上,淺邊水草的稀疏地便成了釣魚時炙手可熱的好鈞點,在這裡伸竿才有可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收穫。

夏季雨天釣魚雖然不宜在密草間下竿但也不能離水草太遠,離開密草區一兩米就可以了。如果在水草稀疏的水域下竿,則應稀中選密,將鉤餌投在較密的草叢或草片的附近就行了。

12、出釣當天的氣溫最好低於30度。陰天伴有小雨,並有2、3級風。暴雨之後。在這些天氣出釣,氣溫低,水中的溶氧高,魚兒活躍,食欲旺盛。

13、釣深水。釣活水。釣樹蔭。釣入水口。這些地方水溫低,水中溶氧量高,魚兒聚集在此休息、躲藏、進食,因此,常可釣到大魚。選擇大水域,勿選小水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受天氣影響較小,水溫變化不大,不像小水域,水中的小氣候容易受天氣的影響。

14、釣早、晚。早9點以前、晚17點以後,氣溫轉低,各種魚兒抓緊進食,是垂釣的黃金時間。

釣夜間。夜間天氣涼爽,水溫較低,並伴有微風,且水邊寂靜,饑餓了一天的魚兒會趁機猛烈進食,大魚也趁寂靜到水邊進食,並且夜釣可以避免陽光暴曬。

15、對於鯽、鯉,不喜歡高溫天氣,但對於草魚、鰱鱅、魴魚,則進入一年的旺食期。出去垂釣,不妨多做些準備,早晚釣鯽鯉,午時釣草、魴、鰱鱅,不至浪費時間。

另外,養生之道網提醒,外出垂釣,要多帶水和食物,天熱要防止帶的食物腐敗變質,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穿長衣、長褲,防止陽光燙傷,不熟悉的水域,儘量避免下水。中午高溫時,要避暑,以防中暑,夜釣帶好照明設備,並帶驅蟲、防蚊藥,注意安全。

養生之道網: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不少人喜歡爬山鍛煉身體,但是爬山後遺症也不容小視,那麼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看看吧。

爬山後為什麼會膝蓋疼?

走山時間一久,膝蓋沒點問題的人就不多了。經常會遇到老驢友說膝蓋時時隱痛,對老驢友來說,這是個挺普遍的問題。

因為很多人登山,特別是下山時,自覺不自覺地把全身重量壓在膝關節上,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關節處直接對撞。依靠膝關節硬對硬來瞬間消解重力和制動,可以節省體力。但是,這樣久而久之,膝蓋部位就特別容易損傷。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

膝蓋會有兩個地方容易疼,第一,是因半月板損傷和退行性病變引起的關節疼。第二,是外側副韌帶拉傷引起的。

對於第一種情況,如果是因為外傷導致或退行性病變引起的半月板損傷,最好照一下片子,讓醫生看一下你半月板磨損的情況是不是很嚴重,如果很嚴重的,最好放棄爬山這項運動了。如果磨損不嚴重的,還是可以繼續爬山,但也要注意運動方法。

對於第二種情況,通常來說,當採用前腳掌率先觸地的下臺階方法後,效果很顯著,當前腳掌率先觸地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都會繃緊,防止在下山的過程中因關節錯位引起的外側副韌帶的拉傷,肌肉繃緊,就相當於給膝蓋戴了一個護膝,使得在下臺階的過程中,關節不易錯位拉傷外側副韌帶。

如何簡單地判斷自己是屬於上述哪種類型的關節疼呢?

其實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扶膝蓋,前後活動你的小腿,此時,你扶膝蓋的手會感覺膝關節腔裡轉動是否平滑,聽聽有沒有異響,如果感覺平滑,沒什麼異響,說明你關節基本上完好的,下山疼的情況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反之,就屬於第一種情況。

怎麼預防爬山後膝蓋痛?

不用膝蓋,要用肌肉。不使用膝蓋,就是不讓重力完全在膝關節處瞬間消解,也不完全依靠膝關節的骨骼來硬性制動,而是要用大腿和小腿肌肉,來分散重力和制動。

讓力量均勻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用肌肉控制下降的速度、啟動、和制動,有意識地運用肌肉支撐體重,並用意念強烈關注肌肉運動,大量減少膝關節對沖的重力。

具體方法是:行進中,特別是下山落腳時,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點彎曲度,讓腿部象一截彈簧。走路的時候要有彈性,輕巧,足部應該是外側和前掌著地(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都知道這一點),後跟只起穩定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

這需要較好的腿部肌肉。一般因為走山太多而膝蓋受到損傷的人,大多是腿部肌肉不夠發達,力量不夠強的人。增強腿部肌肉並不難,一是可以適度進行器械訓練,二是可以通過下蹲起、高抬腿等訓練強化。

當然,每次登山的時候注意改變習慣,彈性行走,讓身體跟隨腿部屈伸起伏,逐漸也就能夠讓腿部肌肉有力起來。多使用肌肉,少使用關節對撞,不僅適用腿部,也適用腰部、肩部和肘部等部位。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治療,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