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食療養生好處多

冬寒時節, 機體處於封藏狀態, 陽氣不致妄泄, 脾胃機能亦較健旺, 因此, 這時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 中醫認為, “秋冬養陰”, 既不宜食用生冷之品, 也不宜食用燥熱之品, 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如甲魚、黑木耳、藕、芝麻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

為了避免維生素缺乏, 應攝取新鮮蔬菜。 如胡蘿蔔、青菜、菠菜及綠豆芽等。 冬季是飲食補養的最好季節, 民間有“冬季進補, 開春打虎”的諺語, 尤其是冬至日後進補最好。 因為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 從冬至之後陰氣開始消退, 陽氣逐漸回升,

在閉藏中含有活潑的生機。 此時進補, 藥力易於蘊藏而發揮效能, 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 即增加熱量, 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 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準, 熱量增加部分, 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 礦物質應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 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維生素的供給, 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 可多食蔬菜如蘿蔔、胡蘿蔔、辣椒、土豆、菠菜等及柑桔、蘋果、香蕉等水果, 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的需要。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 腎主鹹味, 心主苦味, 鹹能勝苦。 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咸,
恐水克火, 故宜養心。 ”所以,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以保心腎相交, 食辛熱之品, 以辛主苦, 使之肺氣直達, 固實腎氣。 冬季雖宜熱食, 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 勿多食蔥, 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 冬季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 此類屬陰, 易傷脾胃之陽, 如腎陽虛者, 常易造成中氣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穀等病症。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 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熱粥。 《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 以溫補陽氣。 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覺周身溫暖, 精力倍增。 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

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 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

養陰固精的核桃粥, 健脾養胃的茯苓粥, 益氣養陰的大棗粥, 調中開胃的玉米粥, 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 二宜溫熱之品, 以取陽生陰長之義。 如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 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 體肥膠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三宜堅果之呂, 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季, 偏于陽虛的食補以羊、雞肉等溫熱品為宜。 偏于氣陰不足的人以食鴨肉、鵝肉為好。 《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鴨肉“滋五臟之陰, 清虛勞之熱, 補血行水, 養胃生津。 ”《本草綱目》中指出:鵝血“利五臟, 解五臟熱, 止消渴, ”民間也有 “喝鵝湯, 吃鵝肉, 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

患有腦心血管動脈硬化症者,
飲食要注意“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原則,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證實, 多吃魚, 適當吃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 是抗動脈硬化、消除過氧化脂質、延年益壽的重要措施。

俗語說,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 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此時人的皮膚緻密, 出汗較少, 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 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進補”一般是針時“體質虛弱”及老年人來說的, “體虛”應根據其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虛症分別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施補,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年人多以腎虛為主, 所以補腎尤為重要。 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食補, 二是藥補。

食補在冬季調攝中尤為重要。 冬令進補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放藏於精者, 春不病溫。 ”意即冬令進補, 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 到了春天就不會生病。 冬令進補的同時, 應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 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 加快全身血液迴圈, 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 使之能夠被機體更好地利用, 達到補而受益的目的。

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有利於健康。 如今, 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越來越多, 甚至有些人會“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 冬季的最大特點是氣溫低, 早晨的空氣容易出現逆溫層, 近地層空氣污染較大, 所以, 冬季鍛煉必須注意選擇鍛煉時間, 既錯開身體和環境的低溫時段, 也避開早晨的污染時段,從而達到良好的健身目的。

冬季的晴日,氣溫的變化規律一般是早晨和上午較冷,下午較暖和。而人體活動受“生物鐘”控制,人體自身溫度也遵循“上午低、下午高”的規律,所以冬季健身的時間選擇下午的14:00—19:00是比較理想的。此時,室外溫度比較高,人體自身溫度也比較高,體力也比較充沛,很容易興奮,比較容易進入運動狀態。而在早晨或上午9:00前健身,由於氣溫較低,低溫對人體的損害主要是造成局部凍傷和全身體溫過低。在寒冷環境下進行長時間運動(如長跑等),體溫散失過多,會出現頭暈、協調能力下降、步履不穩等徵象。此時,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則體溫會進一步降低,以致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正確的方法是多攝入熱量食物,衣服穿著適當,控制運動時間,以維持體溫水準及機體正常功能,使體育鍛煉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據專家研究,冬季後半夜經常會出現近地面逆溫層,使得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點前後最不易擴散,而當太陽出來後,地表和近地層溫度會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擴散。即便沒有逆溫層,也因為陽光尚未出現的清晨,一夜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附近,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之空氣中釋放出的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含量也較高,汽車排放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氫化物、鉛等有害污染物質也聚於地面,這個時候早起鍛煉,就會吸入很多的煙塵和有毒氣體。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鍛煉,可能會出現乏力、頭暈、咽喉炎等疾患,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如果選擇上午健身,應該在10時左右開始為宜。這時太陽出來後曬到地面,使大氣開始上下對流,污染的空氣向高空擴散,對人體的侵害會減小。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練最大的群體,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冬季晨練務必“趕遲不趕早”,最好將晨練與曬太陽結合起來。當然,晨練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豆漿,最好還吃點麵包、餅乾之類的東西;然後在室內走動走動,活絡一下關節、肌肉,待太陽升起後、覺著有明顯暖意時,再外出晨練。

有關營養專家則提醒:冬令進補應有序———先調理腸胃,再食補,後藥補。

調理腸胃應在先

調理腸胃在先,即進補之前清理出一個良好的胃腸內環境。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腸道內生存著多種細菌,它們可分為有益菌和致病菌。在健康的人體中,有益菌佔據優勢,並保持一定平衡,這對人體健康起著很大作用。年齡增大後,腸道內的致病菌增多,人體解毒功能下降,毒素在體內易蓄積,便出現了一系列胃腸道症狀。因此補充有益菌,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環境是根本。喝點優酪乳等補充有益菌群的飲品是首選。

平衡環境才食補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除了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以外,營養一定要跟上。老年人大腦在萎縮,腦細胞的神經遞質有所減少,記憶力往往衰退較快,可補充魚、蝦、蟹、海參、貝類食品、豆製品以及核桃、栗子、南瓜子、杏仁、桂圓、荔枝等堅果。因為這些食品多含鋅、硒、碘等微量元素,有益於預防記憶力衰退及動脈硬化。大蒜、紅薯、土豆也是很好的保健食物。

針對情況再藥補

針對各人的實際情況,在食補的前提下,可適當吃些藥品。如老年人的眼睛由於晶體老化和混濁,導致遠視及白內障,使視力下降,服用維生素A,可緩解角膜發幹,增加視網膜感光率;另外,服用維生素C、E能增強免疫力,防止眼動脈和全身動脈硬化等等。也可在醫師指導下選擇些膏方、藥酒、藥膳等。

補藥補品的區別

冬季進補,包括服補藥、吃補品。補藥與補品,各有特點和特色。

補藥,多指能調補氣血陰陽、增強正氣、經常用於配方治療虛性疾病的藥物,最好請醫生開處方或遵醫囑服用。

補品,多指能滋養、強壯身體,經常用於配膳,治療虛性疾病的食品,一般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喜愛去烹調食用。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冬天氣候乾燥,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蔔。它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其實除了食補,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幹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裡、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裡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也避開早晨的污染時段,從而達到良好的健身目的。

冬季的晴日,氣溫的變化規律一般是早晨和上午較冷,下午較暖和。而人體活動受“生物鐘”控制,人體自身溫度也遵循“上午低、下午高”的規律,所以冬季健身的時間選擇下午的14:00—19:00是比較理想的。此時,室外溫度比較高,人體自身溫度也比較高,體力也比較充沛,很容易興奮,比較容易進入運動狀態。而在早晨或上午9:00前健身,由於氣溫較低,低溫對人體的損害主要是造成局部凍傷和全身體溫過低。在寒冷環境下進行長時間運動(如長跑等),體溫散失過多,會出現頭暈、協調能力下降、步履不穩等徵象。此時,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則體溫會進一步降低,以致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正確的方法是多攝入熱量食物,衣服穿著適當,控制運動時間,以維持體溫水準及機體正常功能,使體育鍛煉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據專家研究,冬季後半夜經常會出現近地面逆溫層,使得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點前後最不易擴散,而當太陽出來後,地表和近地層溫度會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擴散。即便沒有逆溫層,也因為陽光尚未出現的清晨,一夜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附近,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之空氣中釋放出的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含量也較高,汽車排放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氫化物、鉛等有害污染物質也聚於地面,這個時候早起鍛煉,就會吸入很多的煙塵和有毒氣體。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鍛煉,可能會出現乏力、頭暈、咽喉炎等疾患,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如果選擇上午健身,應該在10時左右開始為宜。這時太陽出來後曬到地面,使大氣開始上下對流,污染的空氣向高空擴散,對人體的侵害會減小。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練最大的群體,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冬季晨練務必“趕遲不趕早”,最好將晨練與曬太陽結合起來。當然,晨練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豆漿,最好還吃點麵包、餅乾之類的東西;然後在室內走動走動,活絡一下關節、肌肉,待太陽升起後、覺著有明顯暖意時,再外出晨練。

有關營養專家則提醒:冬令進補應有序———先調理腸胃,再食補,後藥補。

調理腸胃應在先

調理腸胃在先,即進補之前清理出一個良好的胃腸內環境。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腸道內生存著多種細菌,它們可分為有益菌和致病菌。在健康的人體中,有益菌佔據優勢,並保持一定平衡,這對人體健康起著很大作用。年齡增大後,腸道內的致病菌增多,人體解毒功能下降,毒素在體內易蓄積,便出現了一系列胃腸道症狀。因此補充有益菌,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環境是根本。喝點優酪乳等補充有益菌群的飲品是首選。

平衡環境才食補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除了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以外,營養一定要跟上。老年人大腦在萎縮,腦細胞的神經遞質有所減少,記憶力往往衰退較快,可補充魚、蝦、蟹、海參、貝類食品、豆製品以及核桃、栗子、南瓜子、杏仁、桂圓、荔枝等堅果。因為這些食品多含鋅、硒、碘等微量元素,有益於預防記憶力衰退及動脈硬化。大蒜、紅薯、土豆也是很好的保健食物。

針對情況再藥補

針對各人的實際情況,在食補的前提下,可適當吃些藥品。如老年人的眼睛由於晶體老化和混濁,導致遠視及白內障,使視力下降,服用維生素A,可緩解角膜發幹,增加視網膜感光率;另外,服用維生素C、E能增強免疫力,防止眼動脈和全身動脈硬化等等。也可在醫師指導下選擇些膏方、藥酒、藥膳等。

補藥補品的區別

冬季進補,包括服補藥、吃補品。補藥與補品,各有特點和特色。

補藥,多指能調補氣血陰陽、增強正氣、經常用於配方治療虛性疾病的藥物,最好請醫生開處方或遵醫囑服用。

補品,多指能滋養、強壯身體,經常用於配膳,治療虛性疾病的食品,一般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喜愛去烹調食用。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冬天氣候乾燥,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蔔。它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其實除了食補,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幹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裡、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裡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