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資料 不符合太極拳特性的“轉腰法”

學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 太極拳的核心是以腰為主宰,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 增強體魄。 我們今天談談不符合太極拳特性的“轉腰法”, 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 下面隨著太極資料練習一下吧!

淺談不符合太極拳特性的“轉腰法”

學習太極拳要以腰為主宰, 靈活的鍛煉腰部, 並且要訓練腰部力量, 這樣才能做到節節貫穿。

現代很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前輩都說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均是由“轉腰”所引起的, 練太極拳者中有傳統師承的人絕大多數也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現在太極拳界中不同群體的人具體如何“轉腰”卻是不同的,

這就反映現代太極拳界中的不同群體對於“轉腰”有各種不同的具體概念。

練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常練太極拳能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太極拳是一項靈活轉動的運動。

其中有很多人將太極拳的“轉腰”理解為是以腰脊為軸轉動軀體, 理論上的權威根據主要就是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的“腰似車軸”這一句話。

這種“轉腰”, 具體地說, 當一側肩胯以脊骨為軸向後轉的同時, 另一側肩胯則以脊骨為軸向前轉。 例如攬雀尾左掤, 右手提至與肩同高與左手形成抱球時, 右肩胯是以脊骨為軸向後轉, 同時, 左肩胯則是以脊骨為軸向前轉。

又例如右摟膝拗步轉左摟膝拗步, 當右手向右後捋、左手向右擺時,

右肩胯是以脊骨為軸向後轉, 左肩胯則同時是以脊骨為軸向前轉。 於是在一套拳中, 身體就像是五、六十年代之前可以見到的貨郎鼓, 不斷地以脊骨為軸轉來轉去, 不同的只是各人轉動的幅度大小而已。 這種“轉腰”在各地公園晨練太極拳的人群中是很普遍的現象, 也是視頻與音像製品中常見的。 但是應該認識到這種“轉腰”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特性的, 或者說, 這種“轉腰”法就太極拳而言是錯誤的。

轉腰法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 佔據核心地位, 學習太極腰功可強身健體, 增強體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種貨郎鼓似的“轉腰”不可能促成和引起太極拳的諸多手腳動作, 也不符合太極拳的武術要求。

比如太極拳的“轉腰”應該符合“沾粘連隨”的需要, 要能夠發生讓前方別人之攻擊落空的作用, 然這種貨郎鼓似的“轉腰”沒有這種效果。

因為在武術搏鬥中, 當別人無論是從正面、反面、側面攻擊自己, 如果自己身軀的中軸被對方攻擊力量的方向線穿過並且身體的重心垂線也被攻擊到了, 對方的攻擊就可能會成功。

所以自己身軀的中軸部位與重心垂線是別人攻擊的焦點。 但是, 這種以脊骨為軸轉動身體的“轉腰”法, 不論如何轉動, 身軀的中軸部位始終還是在原處;另外, 身軀以脊骨為軸轉動, 實際上身體的重心垂線往往就是在身軀的中軸部位, 那麼, 當對方攻擊自己, 往往自己身軀的中軸部位被攻擊到時, 重心垂線也就被攻擊到了,

自己就必然與對方發生頂抗, 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的力量大於自己, 對方的攻擊就必然成功。

由此可見這種貨郎鼓似的“轉腰”是不可能實現太極拳之“沾粘連隨”的, 更談不上太極拳之“引進落空”, 所謂“以弱勝強”更是無從談起。 而且這種“轉腰”, 一側肩胯的外側必然朝向了前方的攻擊者, 自己明顯形成了“背勢”, 往往給了對方可乘之機。 由於這些弊端, 這種貨郎鼓似的“轉腰”自然應該認為不符合太極拳的特性了, 或者說對於太極拳而言是錯誤的了。

練太極腰功的要領

一、扎扎實實練好基本功

在太極拳功法中, 腰功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針對初學太極拳不會用腰或練拳多年仍用腰者, 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基本功練習。

二、以中正為本

太極拳要求行拳要緩慢均勻, 形態上上輕下穩中間活。 中間當然是指腰間。 活, 是指腰的運化要。 而這一切, 都要以上體中正為根本。

只有保持上體中正, 才腰胯放鬆, 才能使縱軸免受外力擠壓, 也才能保證腰的靈活。 因此, 練拳時必須遵循身法要領, 注意虛領頂勁, 含胸拔共正、項豎、沉肩、肘墜, 使腰間始終保持松豎狀態, 而沒有“額外負擔”, 以便隨時發揮其”主宰”作用。

三、正確把握旋轉度

太極拳拳勢中以腰為主的旋作, 除腳下旋轉90度以上的旋轉外, 通常其旋轉度均為45度以內如此既符合腰的生理動量, 也符合太極拳注意松腰和內動要領。

在以腰為主的旋轉中, 需要提出的是腰胯之間的動系, 即, 轉腰只可隨上下一線而擺胯, 決不可扭胯。胯與腰保同一條中軸線上,腰與尾間也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除此若出現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緊張,甚或關節扭傷。

四、以意領動腰在先

太極拳以意領動,意想什麼,領什麼?筆者認為在學練太極拳相當一個階段,應該注重在意腰動在先,而逐漸形成有意無意皆動腰。李德印老師在講解捋式即要求大家“腰要領先一些”。

太極拳轉腰功的重要作用

太極拳的拳論有“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脊為第一之主宰”,說明太極拳是以腰為力點。太極拳的“沾連粘隨”是“不先不後”地“隨人而動”,從而身軀能夠象水上葫蘆既有浮力又沒有頂抗那樣最大限度不接受對方攻擊的力量。

這樣,“以胯為軸”轉動的身軀為了保證這樣的效果,自己的兩胯就必需像是浮置似的放鬆,從而可以象潤滑的軸承那樣借人之力靈活地被動而動,而為了被動而動更靈活,太極拳的轉腰還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腳而起的“四兩”之勁力發生恰到好處的主動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運用的力學原理符合牛頓力學,其每個點的力量都很均勻,這對身體的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這“四兩”勁力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的這一胯。因為如果這樣,就是杠杆的力點與支點相重合了,對身軀的轉動,“四兩”的小勁力必然不夠,要能起到促使身軀轉動,主動的勁力就必然會較大,或者說身軀轉動的主動成分就必然較大。

這樣就很難合拍地“不先不後”地靈活地“隨人而動”,身軀就很可能會接受到對方攻擊的力量。

而且,胯對轉身發生力點作用,這一胯就很難放鬆,這一胯的“隨人而動”的靈活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可見促使身軀轉動的勁力是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之這一胯的,不然就是錯誤的。

太極拳的內勁運轉需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如果出現偏離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

練習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始終要保持中正不偏,不俯不仰,徹底放鬆,松沉直豎而正直中正,脊柱脊椎節節放鬆而松沉又含有頂勁。

拳經雲:“頂為準頭”,“虛靈頂勁”。處處含有脊椎之輕微頂勁。太極拳的腰要象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

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拳論上說,“腰為纛”、“腰為車軸,氣如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隙即命門,及命門兩邊的左右腎俞穴)”。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

太極拳的往後轉身,不論轉動軸之胯是否有往外側移動還是沒有往外側移動,這種轉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弧形的。

這種弧形移動就像是有一個貼附著自己胸腹部的水準的圓盤向自己移壓過來,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這圓盤的壓迫、胸腹部又不離開這圓盤,就需要胸腹部貼著這圓盤的圓周往後又往旁的弧形移動,這種弧形移動其實又屬於身體的轉動。

這就是說太極拳以一側胯為軸的往後轉身,不是非轉動軸之胯領先身體呈平板的轉動,而是恥骨聯合上緣某胯內側的腹股溝上的小腹部領先轉動,感覺上就像是某側小腹部先變成為向後凹的弧形。

然後這弧形擴大或移動,同時以轉動軸之胯為支點轉動身體,非轉動軸之胯倒是最後被後凹的小腹拖著轉動的,這就像是橡皮膜風輪被風吹著的轉動。

這樣的轉身,腹股溝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個圓球從一胯內側滾壓向另一側,從而造成整個腰胯的轉動。或者說這種往後轉身的感覺是小腹某內側先往內往後收吸,然後收吸依次往另一側延伸,最後非轉動軸之胯才被收吸拖著往後轉動。

必須明白這種收吸的感覺不是意念活動所引起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神經反應與軀體活動,但這種收吸也僅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幾乎沒有變化的。

一個人的“腰”是人體上下轉動的樞紐(關鍵),它對全身的變化,調整人體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達到肢體的各部位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太極拳經譜中雲:“腰為主宰”、“主宰於腰”。

“脊”是上下的門樞,“腰”是左右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在練拳時要求是“松”“沉”是為了有助於“氣沉丹田”。能夠“松”“沉”得充分,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

為了防止脊背或內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脊柱同時務求垂直中正。腰脊要有往上輕輕上頂的意思,有輕輕拔長之意即可垂直。腰脊一直,能豎直中正,在左旋右轉的轉動時,中軸不彎、不搖晃。

中軸不彎、不搖晃的轉動,才能使內勁達到支撐八面的靈活功用。同時腰的左旋右轉,腰部有命門與左右腰眼(腎俞穴),故有補腎強壯作用。

在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全身得到放鬆、思想清靜.一心無二用,大腦得到相對休息。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承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才能強壯有力,腰幹挺得起來。綜上所述,可見太極拳的轉腰功也是很重要的,學太極拳要練好轉腰還是需要名師指點的。

練習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姿勢中正保持平衡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震盪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動作緩慢謹慎小心

楊澄甫又說:“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

太極拳動作如同抽絲,行不如同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然而然會養生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

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虛實相間和諧平衡

楊澄甫特別強調“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正如人的走路,左腳實則右腳虛,右腳實則左腳虛。一前一後、一虛一實,邁步前進。習拳者久經鍛煉,更能應付緊急。

如前腳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虛空,後腳坐實,就如樹根緊紮大地不為所倒。再有,久練太極拳者拳架特低,根據物理重心低則穩,就更不易摔跌了。

太極拳是中老年人養生的最佳運動,老年人練太極拳不僅能預防老年疾病,太極拳還能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樂趣。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太極拳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學會思考和辨析,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修煉中要不斷領會太極拳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培養出太極拳的思維,在練習中做到意念引導動作。

決不可扭胯。胯與腰保同一條中軸線上,腰與尾間也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除此若出現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緊張,甚或關節扭傷。

四、以意領動腰在先

太極拳以意領動,意想什麼,領什麼?筆者認為在學練太極拳相當一個階段,應該注重在意腰動在先,而逐漸形成有意無意皆動腰。李德印老師在講解捋式即要求大家“腰要領先一些”。

太極拳轉腰功的重要作用

太極拳的拳論有“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脊為第一之主宰”,說明太極拳是以腰為力點。太極拳的“沾連粘隨”是“不先不後”地“隨人而動”,從而身軀能夠象水上葫蘆既有浮力又沒有頂抗那樣最大限度不接受對方攻擊的力量。

這樣,“以胯為軸”轉動的身軀為了保證這樣的效果,自己的兩胯就必需像是浮置似的放鬆,從而可以象潤滑的軸承那樣借人之力靈活地被動而動,而為了被動而動更靈活,太極拳的轉腰還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腳而起的“四兩”之勁力發生恰到好處的主動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運用的力學原理符合牛頓力學,其每個點的力量都很均勻,這對身體的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這“四兩”勁力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的這一胯。因為如果這樣,就是杠杆的力點與支點相重合了,對身軀的轉動,“四兩”的小勁力必然不夠,要能起到促使身軀轉動,主動的勁力就必然會較大,或者說身軀轉動的主動成分就必然較大。

這樣就很難合拍地“不先不後”地靈活地“隨人而動”,身軀就很可能會接受到對方攻擊的力量。

而且,胯對轉身發生力點作用,這一胯就很難放鬆,這一胯的“隨人而動”的靈活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可見促使身軀轉動的勁力是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之這一胯的,不然就是錯誤的。

太極拳的內勁運轉需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如果出現偏離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

練習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始終要保持中正不偏,不俯不仰,徹底放鬆,松沉直豎而正直中正,脊柱脊椎節節放鬆而松沉又含有頂勁。

拳經雲:“頂為準頭”,“虛靈頂勁”。處處含有脊椎之輕微頂勁。太極拳的腰要象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

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拳論上說,“腰為纛”、“腰為車軸,氣如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隙即命門,及命門兩邊的左右腎俞穴)”。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

太極拳的往後轉身,不論轉動軸之胯是否有往外側移動還是沒有往外側移動,這種轉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弧形的。

這種弧形移動就像是有一個貼附著自己胸腹部的水準的圓盤向自己移壓過來,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這圓盤的壓迫、胸腹部又不離開這圓盤,就需要胸腹部貼著這圓盤的圓周往後又往旁的弧形移動,這種弧形移動其實又屬於身體的轉動。

這就是說太極拳以一側胯為軸的往後轉身,不是非轉動軸之胯領先身體呈平板的轉動,而是恥骨聯合上緣某胯內側的腹股溝上的小腹部領先轉動,感覺上就像是某側小腹部先變成為向後凹的弧形。

然後這弧形擴大或移動,同時以轉動軸之胯為支點轉動身體,非轉動軸之胯倒是最後被後凹的小腹拖著轉動的,這就像是橡皮膜風輪被風吹著的轉動。

這樣的轉身,腹股溝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個圓球從一胯內側滾壓向另一側,從而造成整個腰胯的轉動。或者說這種往後轉身的感覺是小腹某內側先往內往後收吸,然後收吸依次往另一側延伸,最後非轉動軸之胯才被收吸拖著往後轉動。

必須明白這種收吸的感覺不是意念活動所引起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神經反應與軀體活動,但這種收吸也僅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幾乎沒有變化的。

一個人的“腰”是人體上下轉動的樞紐(關鍵),它對全身的變化,調整人體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達到肢體的各部位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太極拳經譜中雲:“腰為主宰”、“主宰於腰”。

“脊”是上下的門樞,“腰”是左右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在練拳時要求是“松”“沉”是為了有助於“氣沉丹田”。能夠“松”“沉”得充分,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

為了防止脊背或內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脊柱同時務求垂直中正。腰脊要有往上輕輕上頂的意思,有輕輕拔長之意即可垂直。腰脊一直,能豎直中正,在左旋右轉的轉動時,中軸不彎、不搖晃。

中軸不彎、不搖晃的轉動,才能使內勁達到支撐八面的靈活功用。同時腰的左旋右轉,腰部有命門與左右腰眼(腎俞穴),故有補腎強壯作用。

在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全身得到放鬆、思想清靜.一心無二用,大腦得到相對休息。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承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才能強壯有力,腰幹挺得起來。綜上所述,可見太極拳的轉腰功也是很重要的,學太極拳要練好轉腰還是需要名師指點的。

練習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姿勢中正保持平衡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震盪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動作緩慢謹慎小心

楊澄甫又說:“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

太極拳動作如同抽絲,行不如同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然而然會養生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

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虛實相間和諧平衡

楊澄甫特別強調“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正如人的走路,左腳實則右腳虛,右腳實則左腳虛。一前一後、一虛一實,邁步前進。習拳者久經鍛煉,更能應付緊急。

如前腳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虛空,後腳坐實,就如樹根緊紮大地不為所倒。再有,久練太極拳者拳架特低,根據物理重心低則穩,就更不易摔跌了。

太極拳是中老年人養生的最佳運動,老年人練太極拳不僅能預防老年疾病,太極拳還能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樂趣。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太極拳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學會思考和辨析,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修煉中要不斷領會太極拳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培養出太極拳的思維,在練習中做到意念引導動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