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肩周炎小針刀療法

肩周炎, 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 是由於肩關節及其周階的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急、慢性損傷、退變而引起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產生慢性無菌性炎症, 從而引起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症的疾病。

本病祖國醫學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肩痹”等, 是以肩關節疼痛為主, 先呈陣發性酸痛, 繼之發生運動障礙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它的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 病程較長, 病程一般在1年以內, 較長者可達到1~2年。 其病變特點是廣泛, 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 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

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 且多見於體力勞動者。

中醫學認為肩周炎主要由三種原因引起。

(1)肝腎虧虛、氣血不足。 中老年患者, 由於肝腎氣血開始衰退, 氣血不足, 血脈周流運行遲緩, 不能濡養筋骨, 肩部經脈空虛, 失其濡養, 血虛生痛, 筋脈久而拘急不用。 如《諸病源候論》載:“此由體虛, 腠理開, 風邪在於筋故也, ……邪客機關, 則使筋攣, 邪客足太陽之絡, 令人肩背拘急……。 ”

(2)風寒濕邪侵襲。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素問·痹論》。 本病的發生與風寒濕三邪有直接關係。 濕邪重濁黏滯, 長期滯留關節, 使氣血運行遲滯, 導致關節運動功能障礙。 風寒之邪, 邪侵襲人體, 淫溢關節, 阻滯經絡, 筋失湍養日久, 則關節屈伸不用。

(3)外傷和勞損。 肩關節是人體一個宜要的關節,

活動頻繁, 肩部軟組織經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關節大範圍運動的牽拉、扭轉, 容易引起損傷和勞損。 外傷日久, 氣血不暢致筋屈而不伸, 痿而不用, 不通則痛。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記載:“帶傷筋骨, 肩背疼痛", 指出了其與外傷有明確關係。 清代的《醫宗金鑒》總結了數千年來對肩臂痛的認識, 指出肩背痛有經絡氣滯、氣虛、血虛以及兼風、兼痰等證候。

肩周炎小針刀療法一

針刀定點:肱二頭肌短頭起點(喙突點)、肩脾下肌止點(小結節點)、肱二頭肌長頭腱結節間溝的骨纖維管道部、肱骨結節間溝點小圓肌止點(肱骨大結節下麵)。

操作規程:以喙突點、小結節點、肱骨結節間溝點、肱骨大結節下等四處為針刀進針點,

使針刀體與皮膚垂直, 刀口線與肱骨長軸方向一致, 然後按照四步進針法達到各個進針點的位置, 進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 一般為3刀。 出針後, 按壓針孔1分鐘。 按揉肩部肌肉, 給予放鬆, 然後給予肩關節被動運動, 主要是肩部的外展、外旋、後伸動作, 使粘連的組織得以鬆開。

操作間隔:每週—次, 直至疾病痊癒。

肩周炎小針刀療法二

針刀定點:岡上肌止點、岡下肌止點、肱二頭肌短頭起點(喙突點)、肩胛下肌止點(小結節點)、小圓肌止點(肱骨大結節下麵)。

操作規程:以喙突點、小結節點、肱骨大結節下等三處為針刀進針點, 使針刀體與皮膚垂直, 刀口線與肱骨長軸方向一致, 然後按照四步進針法達到各個進針點的位置, 進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

一般為3刀。 岡上肌止點處, 使刀口線與岡上肌纖維方向一致, 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 到達肱骨大結節頂部骨面後, 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 然後調轉刀口線90°在骨面鏟剝2~3下。 岡下肌止點處, 使刀口線與岡下肌纖維方向—致, 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 到達肱骨大結節後部骨面後, 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 然後調轉刀口線90°在骨面鏟剝2~3下。 出針後, 按壓針孔1分鐘。 按揉肩部肌肉, 給予放鬆, 然後給予肩關節被動運動, 主要是肩部的外展、外旋、後伸動作, 使粘連的組織得以鬆開。

操作間隔:每週一次, 直至疾病痊癒。

肩周炎小針刀療法三

針刀定點:肱二頭肌短頭起點(喙突點)、肩胛下肌止點(小結節點)、小圓肌止點(肱骨大結節下麵)、三角肌前、中、後三束肌腹部及三角肌止點。

操作規程:以喙突點、小結節點、肱骨大結節下、三角肌前、中、後三束肌腹部等六處為針刀進針點, 使針刀體與皮膚垂直, 刀口線與肱骨長軸方向一致, 然後按照四步進針法達到各個進針點的位置, 進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 一般為2~3刀。 三角肌止點處, 使刀口線與皮膚垂直, 刀口線與朧骨長軸方向一致, 直到肱骨面三角肌的止點, 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刀, 然後調轉刀口線90°, 鏟剝2~3刀, 範圍不超過0.5cm。

操作間隔:每隔一週一次, 3~4次疾病可愈。

肩周炎小針刀療法四

針刀定點:肱二頭肌短頭起點(喙突點)、小圓肌止點(肱骨大結節下麵)、岡上肌止點、岡下肌止點、肩峰下。

操作規程:以喙突點、小圓肌止點、肩峰下等三處為針刀進針點, 針刀體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肱骨長軸方向一致,然後按照四步進針法達到各個進針點的位置,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刀。岡上肌止點處,使刀口線與岡上肌纖維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到達肱骨大結節頂部骨面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然後調轉刀口線90°在骨面鏟剝2~3下。岡下肌止點處,使刀口線與岡下肌纖維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到達肱骨大結節後部骨面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然後刀口線調轉90°在骨面鏟剝2~3下。出針後,按壓針孔1分鐘。

操作間隔:每隔一週一次,3~4次即可病癒。

針刀體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肱骨長軸方向一致,然後按照四步進針法達到各個進針點的位置,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刀。岡上肌止點處,使刀口線與岡上肌纖維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到達肱骨大結節頂部骨面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然後調轉刀口線90°在骨面鏟剝2~3下。岡下肌止點處,使刀口線與岡下肌纖維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呈90°角,到達肱骨大結節後部骨面後,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2~3下,然後刀口線調轉90°在骨面鏟剝2~3下。出針後,按壓針孔1分鐘。

操作間隔:每隔一週一次,3~4次即可病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