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當武術養生

武術一般來講是起源於生產勞動, 發展與野獸搏鬥、與人搏鬥的需要。 練武術的目的在於勇武。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於搏人”。 然而武當拳功起源卻與道教的人生觀密切相關, 產生於道教養生健身成仙的需要。 道教對於人生是執著的現實主義態度, 極為重視人的今生, 強調現世報和立地報, 追求福祿壽喜, 追求長生不老。 因此, 道教把世界二重化, 它在人間之上構造了了一個神仙世界。 道教認為凡人了能成為神仙, 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後, 而是在生前, 在今世的人生。 人生只要通過精神的、肉體的修煉,

即可達到長生久視, 得道飛升, 成為神仙的目的。

道教認為修煉成仙, 得道飛升, 一方面要煉得金丹服食, 即借外物(外丹)而養生, 使人身心不朽。 另一方面, 就是導引行氣, 煉成內丹。 “氣”就是人與仙之間的橋樑, 就是“內丹”。 道教徒為了長生久視, 就必須練氣, 練氣需要導引行氣, 於是便產生了練拳的需要。 在練氣的時候, 引入了武術動作, 而練拳的過程中, 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 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開始受到氣功的養生價值觀的衝擊, 並逐步走向融合, 從而形成了“內功外拳”、“內外結合, 以內為主”的內功動功機制。 同時, 這一內功動功機制在形成過程中, 又不斷吸收兵家的理論精華和少林外家武功的優點, 從而形成了完備的武當拳功體系。

道教氣功和武術動功的結合, 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是武術發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飛躍。

養生健身是武當拳功的主要宗旨和社會功能

道家的思想方法是重直覺、重悟性, 以形象感知來把握事物的特徵, 掌握其特徵目的是為了深刻理解其事物的本質, 這是武當武術文化思維方式的基本特色。 武當拳功中的形意、太極、八卦及諸多拳種中的招式、攻防、進退, 是可以傳授、觀摩和學習的, 然而, 武當拳功各類拳種的不同意境、神韻、內在的氣質和遒勁, 則必須先意會, 用直覺去領悟, 然後在反復的實踐琢磨中去感受和加深理解。 即有法-無法-無窮變化, 而貫穿全過程中的是苦學、深研、覃思、精熟。 認為“盡其妙者”,

非經日積月累長期精心體驗不可。 同時, 進入意境, 這是悟出精微、玄妙之真諦的關鍵。 這種重悟性理解、實踐的途徑, 正反映了武當拳功對人體、精神、思想、倫理道德影響的深刻性, 同時全面的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養生修性的社會宗旨。

武當拳功的形成作為內功動功的統一, 與其它武術流派一樣含有技擊自衛禦敵的社會功能。 這裡要強調的是各種功能的手段、方式具有創造性, 較之外家技擊功能有著質的飛躍。 古今中外技擊, 無不講力量、速度、強度、大勝小、快性慢、強勝弱, 而獨武當拳功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對抗中的大小、快慢、強弱, 主張“四兩撥千斤”的巧鬥勁, 拳理和拳技中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慢制動、以力小勝力大的運動方式和虛實變化的手段,

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東西方技擊的理論和實踐, 是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武當拳功的這種“攻其所必救”, “攻其所不守”, “攻其所不攻”的戰略特點及其所展示的社會效能, 是直接與其養生健身的宗旨相吻合的, 這也是武當拳功區別與其它武術流派的根本所在, 也是養生健身功能擴展的根本動因。

武當武功理論中極端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和互相依存的關係, 認為“精”是根, 是構成人體和促進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氣”又是“精”的載體, “精”以“氣”的形式流布全身, 不斷補給人體生理活動的能量。 神”是“氣”作用的表現和結果, 源源不斷的“氣”的作用, 使人的神-思維、意識及其它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

武當拳功將這種醫學中的精氣神學說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和總結, 提出了“內外兼修”的練功原則, 在這種原則指導下, 進而產生了“外練手眼身法步, 內練精神氣力功”、“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內三合, 外三合”、“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 靜中求動”、“柔中有剛, 剛而不僵”、“細長深勻, 氣沉丹田”等練功要求, 建立了“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 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 以提高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式。 這種動功內修程式一方面可挖掘人體防身禦敵的潛力, 另一方面又利用人體攻防動作和禦敵形式去調和氣血, 疏通經絡, 使武術攻防訓練與養生健身有機結合, 實現還精補腦, 從而增強生命活力, 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養生健身說的理論體系,成為人類強烈的生存欲望和享樂欲望相互“整合”的產物。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養生健身說的理論體系,成為人類強烈的生存欲望和享樂欲望相互“整合”的產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