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一般來講是起源於生產勞動, 發展與野獸搏鬥、與人搏鬥的需要。 練武術的目的在於勇武。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於搏人”。 然而武當拳功起源卻與道教的人生觀密切相關, 產生於道教養生健身成仙的需要。 道教對於人生是執著的現實主義態度, 極為重視人的今生, 強調現世報和立地報, 追求福祿壽喜, 追求長生不老。 因此, 道教把世界二重化, 它在人間之上構造了了一個神仙世界。 道教認為凡人了能成為神仙, 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後, 而是在生前, 在今世的人生。 人生只要通過精神的、肉體的修煉,
道教認為修煉成仙, 得道飛升, 一方面要煉得金丹服食, 即借外物(外丹)而養生, 使人身心不朽。 另一方面, 就是導引行氣, 煉成內丹。 “氣”就是人與仙之間的橋樑, 就是“內丹”。 道教徒為了長生久視, 就必須練氣, 練氣需要導引行氣, 於是便產生了練拳的需要。 在練氣的時候, 引入了武術動作, 而練拳的過程中, 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 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開始受到氣功的養生價值觀的衝擊, 並逐步走向融合, 從而形成了“內功外拳”、“內外結合, 以內為主”的內功動功機制。 同時, 這一內功動功機制在形成過程中, 又不斷吸收兵家的理論精華和少林外家武功的優點, 從而形成了完備的武當拳功體系。
道教氣功和武術動功的結合, 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是武術發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飛躍。
養生健身是武當拳功的主要宗旨和社會功能
道家的思想方法是重直覺、重悟性, 以形象感知來把握事物的特徵, 掌握其特徵目的是為了深刻理解其事物的本質, 這是武當武術文化思維方式的基本特色。 武當拳功中的形意、太極、八卦及諸多拳種中的招式、攻防、進退, 是可以傳授、觀摩和學習的, 然而, 武當拳功各類拳種的不同意境、神韻、內在的氣質和遒勁, 則必須先意會, 用直覺去領悟, 然後在反復的實踐琢磨中去感受和加深理解。 即有法-無法-無窮變化, 而貫穿全過程中的是苦學、深研、覃思、精熟。 認為“盡其妙者”,
武當拳功的形成作為內功動功的統一, 與其它武術流派一樣含有技擊自衛禦敵的社會功能。 這裡要強調的是各種功能的手段、方式具有創造性, 較之外家技擊功能有著質的飛躍。 古今中外技擊, 無不講力量、速度、強度、大勝小、快性慢、強勝弱, 而獨武當拳功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對抗中的大小、快慢、強弱, 主張“四兩撥千斤”的巧鬥勁, 拳理和拳技中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慢制動、以力小勝力大的運動方式和虛實變化的手段,
武當武功理論中極端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和互相依存的關係, 認為“精”是根, 是構成人體和促進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氣”又是“精”的載體, “精”以“氣”的形式流布全身, 不斷補給人體生理活動的能量。 神”是“氣”作用的表現和結果, 源源不斷的“氣”的作用, 使人的神-思維、意識及其它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