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補益五臟先調心

心臟掌控人的情緒。 所以, 心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 這樣人才會長命百歲。 《黃帝內經》講:“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 ”意思是說, 如果心裡不平靜, 人體所有的臟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心為五臟之主, 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 現實生活中, 任何一種不良情緒的出現都會連累到它。 所以, 心臟最勤奮, 又是最容易受傷的。

《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叫“主明則下安, 以此養生則壽”, 這裡的“主”, 就是指心臟。 心掌控人的情緒, 所以, 心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 人才會長命百歲。

《黃帝內經》裡還有一句話, 叫“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 意思是心裡如果不平靜,

那人體所有的臟腑都可能陷入危險之中。 只要心臟不出問題, 其他的臟腑一般也會安守本分,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神”也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心陽不足會造成腎精虧損

心在五行中屬火, 位居於上而屬陽。 腎在五行中屬水, 位居於下而屬陰。 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 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 比如說, 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 把陽氣送給腎, 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 否則, 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係就像太陽和冰川, 太陽每天都要出現, 把冰川一點點融化, 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 反過來, 由於冰川的存在, 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 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

心陽不足的話, 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 造成腎精虧損。 舉個例子吧, 我們心跳加快時, 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 可很多人會說“心慌”, 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 而恐對應的是腎臟, 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 會影響到腎臟。

心裡裝的事太多,

脾則不舒

大家都知道, 脾主運化。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 經過脾的運化, 被人體消化、吸收後才能變成營養, 經血液輸送到全身。 但是, 如果沒有心陽的存在, 脾的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

舉個例子, 很多身體消瘦的人, 吃了不少補藥, 都不見效。 到醫院去檢查, 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心裡裝的事太多了, 不管有事沒事, 總去想一些沒必要操心的事, 分散了心陽。 思慮過度就容易傷及心血,

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 造成少食、腹脹、身體乏力等“心脾兩虛”的症狀。

心肺協調,

濁氣和清氣才能正常交換

心主血, 肺司氣, 血是氣的載體。 肺吸入的清氣需要通過血液的運化才能分佈到全身各處, 濁氣也要依附於血液才能到達肺部, 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 所以, 只有心的功能正常, 血液運行才會通暢, 讓體內的濁氣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氣相替換。 這就是中醫學中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的道理。

心情不好, 揉肝經帶來好心情

心與肝之間的關係就更好解釋了。 心主血, 肝藏血。 我們心情不暢的時候, 最需要肝臟來疏泄情緒。 比如, 有的人在心情壓抑時會感覺心前區憋悶, 兩脅也有疼痛感,

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 因為兩脅是肝經循行的部位, 肝氣鬱滯就會引起兩脅疼痛、脹悶。

總的來講, 心臟的不適都會影響到肝、脾、肺、腎。 《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臟的比喻非常形象, 心就像君王, 肝就像將軍, 肺就像宰相。 將軍或宰相出問題了, 都會影響到君王的決策。 如果單是將軍出問題了, 對宰相的影響卻很小。 唯一不能出問題的就是君王, 君王要是“龍顏大怒”了, 將軍、宰相的日子就都好過不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